第603章 赵括(1/2)
二月初七这天,距离会试第一场的二月初九,还有两日。
礼部侍郎,专管科举的胡源入宫在文华殿向皇帝奏禀会试诸事。
“会场内供给木材、煤、炭、苇;合用木材刘万里千六百四十斤,木炭三万二千七百九十七斤,煤炭三万三千七百二十斤,苇四千一百三十斤,大床六张,苟麻六百五十斤,共银二百七十九两九钱四分九厘一毫!”
“会试场外供给抬送行李烛卷人夫等项;抬铺房桌椅等项夫七十八名,抬卷烛石砚夫二百六十六名,抬围屏夫八名,抬……”
就在贴身太监机械往下念时,弘文帝挥了挥手:“胡卿办事,我从来都是放心的,这些细处,就不要放在这里禀奏了,你这次进宫,还有什么事?”
胡源闻言,突然重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道:“老臣有一私事求告于陛下,伏请陛下允准。”
弘文奇怪的看了一眼胡源,这个老侍郎,那是地地道道的名教中人,在跟他见面的时候,从来不谈公事之外的勾当,今天到底是怎么了?
胡源跪在地上,花白的胡须颤抖道:“老臣年迈,家中仅有两子,幼子胡芳,自小顽劣成性、纨绔无行,如今在家守业教书,却将书院办得乌烟瘴气;长子仰仗天恩,出任宁绍台兵备道,但力薄才疏、短绠汲深,臣每念及长子,夙夜忧叹,怕误了朝廷大事!”
“臣长子虽无经世之才,然幼承庭训,于圣贤之道略通皮毛,臣恐其尸位素餐,贻误海防,反使陛下威德不能行远……”
说到这,他顿了顿,再次叩首道:“臣恳请陛下令其辞官归返桑梓,整顿家学,或可为乡里教化尽绵薄之力。”
弘文帝听到这话,脸上顿时冷了下来:“胡卿,你是不是听说了东南传来消息,开春后倭寇在舟山活动频繁?”
他一字一句缓缓道:“你是怕你的爱子生死疆场?”
胡源闻言,赶紧从头顶摘下官帽放在身旁地上,磕头道:“陛下,臣子为国尽忠那是本分,实在是老臣怕他惯于纸上谈兵,反而坏了军戎大事。”
弘文冷冷的看着他,最后道:“胡卿多虑了,令郎虽然年轻,但既然有苏督师提携,那必有其国人之处,朕观东南军报,倭寇虽有小股异动,但尚不足惧。卿家世代忠良,朕信得过。”
胡源知道,皇帝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就算胡襄能力有限,但眼下不是临阵换将的时候。
果然,弘文又道:“苏督师既委之以重,朕若贸然调离,恐寒将士之心,况且会试在即,卿当以国事为重,勿因家事分心。”
到这时,弘文其实话已经说得很重了,因公废私,从皇帝口中说出这句评价来,胡源手脚冰凉,他不敢抬头,只能一味地叩首。
见这位自己亲自要求起复的老臣,任上兢兢业业,从不结党营私,且家中世代都是贤良大儒,如今他匍匐在阶下,身体颤抖的厉害,弘文心中忍不住生出一丝怜悯之心。
刚刚他的话实在太重了。
弘文心中微微叹气,用和缓的声音道:“胡爱卿,这样,等战事稍稍平静之后,再考虑将胡襄调任他处,如何?”
皇帝已经这么说了,胡源还能说什么,只能再三叩谢天恩。
待走出文华殿时,胡源步履沉重。
殿外春寒料峭,他却浑然不觉。
他抬头看向阴郁的天空,心中翻滚着难以言喻的悲凉。
胡源心中不由想起《史记》上面的一段话:“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在胡襄被苏时秀招入幕府之后,胡源几次写信回乡,让长子推去宁绍台兵备道一职,也数次上奏,请求朝廷不要让儿子担任此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