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这就是“听见计划”的意义(2/2)
那是苏凌月无比熟悉的动作——童年时期,每当她害怕黑暗,想要外婆陪伴入睡时,就会这样轻轻拍打床沿。
这是一个无声的邀请,一个渴望被爱,渴望被保护的信号。
镜头缓缓拉远,病房的窗外,霓虹闪烁。
城市的广播电台,正播放着今日新增的“晚安语音”。
一个熟悉而又颤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关切和爱意,缓缓流淌在城市的上空:“小满,外婆今晚……也不关灯……”
林晚秋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封寄自城北小学的信封,鼓鼓囊囊的,似乎装着什么东西。
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给星辰之家的阿姨”。
她拿起信封,撕开,里面除了几张稚嫩的儿童画,还有一盘学生自制的录音带……
林晚秋捏着那封来自城北小学的信封,指尖摩挲着粗糙的纸面。
孩子们歪歪扭扭的字迹,像稚嫩的树苗,努力向上生长。
“给星辰之家的阿姨”,这称呼让她心头一暖,曾经的阴霾似乎也消散了几分。
信封里,几张色彩斑斓的儿童画映入眼帘。
歪斜的线条勾勒出月亮,小船,还有一群手拉着手的孩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画的背面,稚嫩的笔触写着:“阿姨,我们唱歌给你听!”
最底下,还有一盘老式录音带。
林晚秋的心跳微微加速,小心翼翼地将录音带放入播放器。
沙沙的电流声后,稚嫩的童声合唱响起,是熟悉的《月亮船》。
孩子们的声音纯真而清澈,仿佛山间的泉水,洗涤着人心灵的尘埃。
但当歌曲进入副歌部分,孩子们却唱出了一句从未听过的歌词:“坏梦走了,好梦留下。”
林晚秋的心头一震,这句歌词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她平静的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她连忙拿起信封,仔细阅读校长充满敬意的来信。
“三年级班上有七个孩子父母曾参与Φ项目,最近他们自发成立了‘夜歌队’,每晚轮流在家门口唱《月亮船》…”
孩子们自发的行为,像一颗颗微小的火种,点燃了希望的火焰。
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涌上林晚秋的心头。
她连忙将录音输入电脑,进行声纹比对。
结果显示,这句新歌词最早出现在一个月前某次社区广播中,源头竟然是陈志远康复后参加公益合唱团的作品。
曾经被Φ项目摧残的灵魂,如今却用自己的歌声,治愈着更多的人。
叶雨馨得知此事后,坐在指挥室里,目光深邃地望着屏幕上孩子们的笑脸。
这些自发涌现的“夜歌队”,已经形成了“反向仪式”的雏形,正在悄无声息地瓦解着Φ项目留下的残余影响。
“是时候推一把了。”叶雨馨的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
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电子沙盘前,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
“启动‘万家灯火行动’,鼓励家庭录制个性化晚安语音上传平台,并由AI智能匹配可能唤醒的对象。”
技术团队的负责人有些担忧:“指挥官,这样会不会有数据滥用的风险?毕竟…涉及到个人隐私。”
叶雨馨转过身,目光如炬:“真正的安全不是封锁声音,是让更多声音被听见。当无数声音汇聚成洪流,任何阴谋诡计都会被冲得无影无踪。”
“我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万家灯火行动”上线首日,便收到了两千三百条语音,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诉说着不同的故事,传递着同样的温暖。
叶雨馨逐一浏览着这些语音,突然,一条特殊的录音吸引了她的注意。
“闺女,爸错了,现在才学会唱摇篮曲……”一个沙哑而颤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悔意和期盼,在空旷的指挥室里回荡。
录音的署名是:监狱服刑人员。
听到这条语音,叶雨馨的眼眶有些湿润。
即使身陷囹圄,也依然渴望着亲情的温暖,渴望着被救赎的机会。
徐墨辰静静地站在叶雨馨身后,深邃的目光穿过屏幕,仿佛能看到那些正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
“雨馨,注意一则异常反馈。”徐墨辰的声音低沉而平静。
“某老旧小区连续三晚出现‘空中歌声’,居民称半夜能听见孩童齐唱《月亮船》,却找不到声源。”
叶雨馨眉头微皱,立刻联系了阿福,让他实地调查。
很快,阿福传来消息:“是几位退休电工自发改装了废弃广播线路,将‘听见计划’的音频接入了老式喇叭阵列。领头人是个聋哑老人,他说…他看不见嘴型,但他能感觉到震动,那是活着的声音。”
徐墨辰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即使无法听见声音,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希望,这就是“听见计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