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给朕掌嘴(1/2)
太极殿。
殿内金碧辉煌,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压抑。太傅石锦朝立于御阶之下,目光锐利地转向一旁的左相赵明诚。
“左相,对此事有何高见?”石锦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回避的质询。
赵明诚微微躬身,姿态恭谨却透着一丝疏离,慢条斯理地回道:“太傅何以问计于老臣?这张经纬乃是尚书台擢升的县令,其所行之事,自然由尚书台定夺,老夫……可管不了。”他三言两语,便将干系推脱得一干二净。
石锦朝闻言,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对于那个名叫张经纬的县令,他素来嗤之以鼻。“用硝石作肥,滋养禾苗?亏他想得出来!此等奇技淫巧,闻所未闻!”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屑与质疑。
石玲玲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凤眸微抬,声音清越:“太傅,若此法真能奏效,于国于民皆是大利。届时或可推行全国,增益国库。况且,晋王不是正借口军需,在封地内大肆炼制火器吗?硝石亦是关键之物。”她轻描淡写地,将话题引向了敏感的藩王问题。
石锦朝眉头紧锁,他何尝不知太后的弦外之音。“太后难道看不出来?张经纬此子,是想借朝廷之刀,‘杀’晋王!其心可诛!”他刻意加重了“杀”字,点破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借刀杀人之计。
“是又如何?”石玲玲语气不变,反而带着一丝锐利,“太傅不是一直主张削藩,以固国本吗?如今有人递上了刀子,岂非天赐良机?”
“机会或许是机会,”石锦朝沉声道,“然硝石亦可入药,治疗痢疾、霍乱等常见疫病。一旦朝廷将其列为管制之物,流程之繁琐,官吏所需投入之精力,其麻烦程度,绝不亚于管控石,此非小事。”
石玲玲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太傅所说的麻烦,究其根本,不过是底下官员因循守旧、懒政怠政所致!那张经纬能在他治下的高阳县做成此事,并且卓有成效,这便是现成的样本!若连照抄都不会,朝廷每年拨付俸禄,养着这些庸碌之辈,所为何来?”
一直沉默的赵明诚此时再次开口,依旧是那副和事佬的口吻:“太后圣明,洞若观火。监督地方官员,核查政绩,也就是御史台分内之责。既然太后与太傅已有定见,若无其他要事,老臣便先行告退了。家中老父近日还乡,需人照料,还望太后恩准。”
石玲玲面色稍霁,语气缓和了些:“去吧。替哀家向外祖父问好,愿他老人家身体康健。”
“老臣,遵旨。”赵明诚深深一揖,缓步退出了太极殿。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石锦朝目光深邃。这位左相,身份着实特殊。当今皇帝乃是已故摄政王的嫡子,而摄政王则是先帝与赵姓贵妃所出。昔年先帝无嫡子,驾崩后由中枢大臣推举了梁贤王(即后来的摄政王)继位。因此,在先帝朝,赵明诚是国舅,其父是国丈。到了小皇帝这一代,更是要尊称赵明诚一声“皇舅公”。这层盘根错节的关系,让赵明诚在朝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地位。
……
御书房。
与此同时,年轻的皇帝司马罡,正在御书房内接见那位引发了朝堂争议的县令——张经纬。
当张经纬躬身入内,尚未完全站定,司马罡已从御座上一跃而起,几乎是跑到他面前,一把拉住他的手臂,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应梦贤臣!是朕的应梦贤臣来了!”
张经纬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手足无措,慌忙就要跪下行大礼:“微……微臣,叩见吾皇,愿吾皇万福金安!”
“免了免了,此处是御书房,不必拘那些虚礼。”司马罡用力托住他,不让他跪下,急切地道,“快,快与朕说说,你是如何想出那硝石肥田之法的?还有你在高阳县的见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