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京中人脉(2/2)
红袍官员——长安县令秦阳,字东方——浑不在意地摆摆手:“你还是这般不解风情!十几年不见的老友抵京,我若不来,那才叫失职!走走走,子充、文若他们几个都等着呢!已经在东市最好的酒楼订好了雅间,今天说什么也得喝个痛快,不醉不归!”
刘延之被老友的热情感染,脸上泛起红光,但还是有些顾虑:“等我放下行李,换身便服……”
秦阳不由分说,拉着他就往外走:“还换什么便服!就这样去!让他们看看,咱们云州来的太守,风姿不减当年!”
刘延之无奈,只得对张经纬道:“经纬,你替为师安置一下行李,我且去会会这帮老友。”
张经纬连忙躬身:“老师您放心去吧,此处交给学生便是。”
秦阳这才注意到旁边的张经纬,打量了他几眼,眼中露出欣赏之色,问道:“老师?延之兄,这就是的那位高足?张棋,张经纬?”
张经纬上前一步,恭敬行礼:“晚辈张经纬,见过大人。”
秦阳笑着虚扶一下:“不必多礼。在下秦阳,字东方。张县男的大名,如今在京城也是如雷贯耳啊!你那‘问天’之举,可是被传得神乎其神!”
张经纬谦逊道:“秦大人过誉了,民间戏言,不足挂齿。经纬乃是小辈,万万当不起大人如此夸赞。”
秦阳越看张经纬越觉得对眼,忽然想起一事,竟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神情,搓了搓手说道:“既然你自称小辈,那我这做长辈的,可真要厚着脸皮拜托你一件事了。不知……不知你那《经纬问天图》,可否赠我一幅?实不相瞒,我这个人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收集些名家画作。听说你这画意境非凡,我这个月的俸禄几乎全拿去淘换了,结果买回来的都是些粗劣仿品,无一真迹!可把我郁闷坏了!”
刘延之在一旁听得哭笑不得,斥道:“秦东方!你还知道自己是个做长辈的?!哪有第一次见面就向晚辈讨要东西的道理?!真是不成体统!” 他转头对张经纬说,“经纬,别理他。他就是个画痴,平生最大乐趣就是搜罗名家字画,见到好的就走不动道。”
张经纬闻言却笑了,他对此并不介意,反而觉得这位秦县令性情率真可爱,于是对钱明吩咐道:“钱明,去我行李中,把那本‘小说’拿来。”
“小说?” 秦阳有些疑惑。在这个时代,“小说家”往往指那些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稗官,或者散播流言之人,相当于现在的媒体,其作品与张经纬所理解的文学体裁有所不同。
钱明很快取来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正是那典藏版的《经纬问天》,书中便附有那幅着名的画作。
张经纬双手将书递给秦阳,爽快地说道:“秦前辈,不过是一幅画而已,何须客气。这本典藏版的话本,连同样稿画作,就赠予前辈了,聊表晚辈心意。”
秦阳接过书,翻开看到那幅气势磅礴的《经纬问天图》印本,虽然并非原稿,但印刷精良,细节清晰,已是难得,顿时喜出望外,连声道:“哎呀!这……这真是太客气了!多谢贤侄!哦不,多谢张县男!” 他高兴得有些语无伦次,小心地将书收好,随即从袖中取出一个制作极为精美、散发着淡淡香气的锦盒,递给张经纬,“来而不往非礼也!听闻你已成婚,这是我好友家秘制的上好胭脂,在京城贵女圈中颇受追捧,聊作见面礼,送与你家夫人,望她青春永驻。”
张经纬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那胭脂的色泽、质地以及包装,都让他瞬间联想到某个熟悉的现代品牌,忍不住脱口低呼:“我嘞个豆!杨树林!”
秦阳见他识货,笑道:“哦?张县男也听说过?正是我一位好友经营的,专做女妆生意,在东西两市都有铺面。”
张经纬心中一动,这或许又是个商机,连忙道:“如此好物,内子定然喜欢。回头还请秦前辈务必代为引荐,让晚辈有机会与您这位好友结识一番。”
秦阳满口答应:“一定一定!今日我们几个老友相聚,就不多作陪了!延之兄,我们快走吧,别让他们等急了!” 说着,再次拉起刘延之,兴冲冲地离开了贤林寺。
张经纬看着两位长辈远去的身影,又看了看手中的“杨树林”胭脂,不禁莞尔一笑,对这趟京城之行,愈发期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