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罗刹国鬼故事 > 第529章 低语的食物

第529章 低语的食物(1/2)

目录

灰蒙蒙的冬日,铅云压着克里姆林宫尖顶的镀金十字架,寒气钻进每一条石板缝,钻进每一个行人的骨髓。伊万·彼得罗维奇·斯米尔诺夫裹紧他那件磨得发亮的旧大衣,从“伏尔加河畔”机械制造厂的铁门里挤出来。工友们早已散尽,只剩他一人,影子被路灯拉得细长扭曲,贴在结冰的路面上。他胃里空得发慌,却又塞满了某种无形的重物——那是整整八小时车床轰鸣的疲惫,是车间主任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唾沫横飞的训斥,是图纸上永远改不完的尺寸偏差。他本该回家煮一碗稀粥,可双脚却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拐进了街角那家国营食堂“红十月”。

食堂里弥漫着卷心菜和廉价烟草的浑浊气味。伊万在油腻的柜台前站定,声音干涩:“双份红菜汤,两块布林饼,再来一碟腌黄瓜。”女售货员玛尔法·谢苗诺夫娜眼皮都没抬,勺子一挥,汤碗里堆起小山似的甜菜根和卷心菜,布林饼的奶油馅在寒气里冒白烟。伊万端着餐盘找了个角落,坐下。他早已不饿,可手指却像被鬼附了身,机械地舀起汤,大口吞咽。汤汁滚烫,烫得舌尖发麻,他却停不下来。一块布林饼下肚,胃里翻江倒海,他强忍着不适,又咬下第二块。奶油馅腻得发齁,他却把最饱满、最诱人的那一口——奶油最厚、面皮最酥的部分——轻轻拨到盘子边缘,留着。这是他的铁律:好东西必须压轴。仿佛只有熬过粗粝的开场,那一点甜才配入口,才配他这双沾满机油的手。

他咽下最后一口腌黄瓜,胃里沉甸甸地坠着,像塞进了一块生铁。可盘子边缘,那口奶油布林饼依旧完好,白得刺眼。伊万的手指悬在半空,最终颓然收回。他掏出皱巴巴的烟盒,点燃一支“白海”,劣质烟草的辛辣呛得他咳嗽起来。烟雾里,他想起昨夜——下班后又点了一整只烤鸡和两瓶“克瓦斯”,明明饱胀难忍,却还是把鸡腿最嫩的那块肉塞进嘴里,直到喉咙发紧,眼前发黑。情绪性进食?他嗤笑一声,烟雾模糊了视线。这算什么?不过是伏特加喝干了的替代品,是车间主任那张唾沫横飞的嘴的镇静剂。当现实像车床卡住的铁屑一样令人窒息,食物就是最廉价、最唾手可得的止痛药。他想起童年,父亲失业后,母亲总把面包省下,只给他和妹妹吃,自己啃黑麦粗粮。那时食物是爱,是生存的底线。如今呢?如今食物成了他宣泄委屈的沙袋,成了他无法排解的挫败感的替罪羊。他不是缺乏自制力,是心里淤积的委屈和不安太多,多得连胃都装不下,只能一股脑儿塞进嘴里,用饱胀的痛感来确认自己还活着。这哪里是吃?分明是无声的自我凌迟。

伊万掐灭烟头,起身。他习惯性地在盘子里留下那口奶油布林饼,又用勺子尖小心刮掉汤碗里最后一点汤渍,只余下碗底薄薄一层暗红的汤底。剩下一口,是他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童年时,继母总在他吃饱后还硬塞食物:“再吃一口!不吃完不准走!”碗沿抵着喉咙的窒息感,至今仍在梦里重现。如今,他必须留下这一口,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我的身体,我说了算。这是他重建边界的仪式,是内心对自主权的无声呐喊。他收拾餐盘,走向回收处。玛尔法·谢苗诺夫娜瞥了一眼他留下的“残羹”,嘴角撇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伊万视若无睹。他走出食堂,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扑在脸上。喀山的夜,像一块浸透冰水的裹尸布,裹得人喘不过气。

那晚,伊万在集体公寓的狭小隔间里醒来,伴随着胃部的灼痛。他摸索着开灯,昏黄的灯泡下,书桌上赫然摆着他的晚餐餐盘——那口被留下的奶油布林饼不见了,盘底用深褐色的酱汁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你配吗?”字迹湿漉漉的,散发着红菜汤的酸腐气。伊万的心猛地一沉,酒意瞬间醒了大半。他冲进厨房,水龙头哗哗作响,他疯狂地搓洗手指,仿佛要洗掉什么脏东西。幻觉,一定是伏特加喝多了。他嘟囔着,重新躺下,却睁眼到天明。窗外,喀山修道院的钟声沉闷地敲了五下,像在数着他的心跳。

第二天,诡异如影随形。伊万在食堂强作镇定,又要了红菜汤和布林饼。他依旧把奶油馅留到最后,可刚放下勺子去洗手,再回来时,那口布林饼竟不翼而飞。餐盘边缘,几粒面包屑排成箭头,直指他空着的汤碗。碗底那层汤渍,此刻竟像活物般微微蠕动,聚拢成几个清晰的西里尔字母:“贪心鬼”。伊万浑身血液似乎冻住了。他猛地抓起餐盘想冲向玛尔法·谢苗诺夫娜,可指尖触到碗沿的刹那,一股冰冷的黏腻感顺着手臂爬上来,碗底汤渍里竟浮现出一张模糊的人脸——是车间主任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扭曲的嘴,正无声地开合,像在重复今日早上的斥责。伊万失声尖叫,餐盘脱手砸在地上,碎瓷片和汤汁四溅。食堂里所有目光都射过来,玛尔法·谢苗诺夫娜叉着腰走来:“斯米尔诺夫同志!又发什么神经?国营财产也是你能糟蹋的?”伊万语无伦次地指着地上的汤渍,可那里只剩一滩狼藉的暗红。玛尔法嗤笑:“汤渍?我看你是饿昏了头,连幻觉都出来了!去喝碗甜菜汤清醒清醒吧!”周围响起压抑的哄笑。伊万狼狈地退开,冷汗浸透了内衣。不是幻觉,绝不是。食物在低语,在指控。他想起素材里的话:“食物是一个人潜意识的投射,你怎么对待食物,往往就怎么对待自己。”他对待食物的方式——狂塞、留存、强留——正将他内心的荒芜赤裸裸地摊开,此刻竟成了索命的符咒。

恐慌像伏尔加河的春汛,无声无息漫过喀山的大街小巷。起初是零星的传闻:下诺夫哥罗德街的面包店“白桦林”里,新出炉的黑麦面包突然长出细密的牙齿,咬伤了排队的主妇;伏尔加格勒路的“鲟鱼”餐厅,一锅炖得烂熟的鲱鱼沙拉竟在深夜自行沸腾,汤汁翻滚着拼出“饿鬼”二字,吓得值夜的老厨子心梗送医。人们嗤之以鼻,归咎于劣质面粉或集体癔症。直到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波德戈尔内的惨剧发生。

谢尔盖是喀山大学的历史系讲师,一个典型的“延迟满足”者。他总把餐盘里最精致的那道菜——比如节日里的“库利奇”复活节面包——留到最后,仿佛那点微末的甜是支撑他批改堆积如山试卷的唯一动力。他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在低语:“现在不配享受,必须忍耐,必须积累,将来才有资格喘息。”这声音来自父亲在古拉格的信件,来自母亲省下口粮给他读书的愧疚,来自对“好景不长”的永恒恐惧。他活得像一根绷紧的弦,从不敢全心投入任何欢愉。那天晚上,谢尔盖在集体公寓的厨房里,对着半盘冷掉的“奥利维耶”沙拉和一小块“库利奇”发呆。他机械地吃掉沙拉,却把“库利奇”最顶端那层缀满糖霜的圆顶,小心翼翼地切下来,放在盘子中央,如同供奉神龛。他打算留到临睡前,作为一天辛劳的犒赏。他去书房备课,门虚掩着。

深夜,一声非人的惨嚎撕裂了公寓的寂静。邻居们冲进谢尔盖的厨房,眼前景象令人魂飞魄散:谢尔盖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两眼翻白。而他的餐盘里,那块被留下的“库利奇”圆顶竟膨胀了数倍,像一颗惨白的肿瘤,表面糖霜裂开,渗出粘稠的褐色汁液,汁液在盘底蜿蜒成字:“忍耐?你只配忍耐!”更恐怖的是,那圆顶正微微搏动,仿佛一颗活着的心脏,每一次收缩都发出细微的、饱含怨毒的吮吸声,仿佛在贪婪地吮吸着谢尔盖残存的生命力。有人壮着胆子靠近,那“库利奇”突然“噗”地一声爆开,喷出一股酸臭的浓雾,浓雾中隐约浮现出谢尔盖平日佝偻批改作业的幻影,幻影的嘴无声开合,重复着“不配…不配…”。谢尔盖被送进医院,抢救无效。死因:急性心力衰竭。但所有目击者都发誓,他们看见那块面包在谢尔盖胸口跳动,直到他断气。

喀山彻底陷入癫狂。食物成了潜伏的恶魔。情绪性进食者首当其冲。伊万在工厂的工友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一个总在深夜狂灌伏特加、猛塞油炸馅饼的退伍老兵,被发现死在自家厨房。他肥胖的躯体塞在窄小的餐桌下,喉咙被一块巨大的、半融化的奶酪饼死死堵住。奶酪饼表面油亮,竟诡异地拼出“饿死鬼”的字样,旁边散落的馅饼碎屑还冒着热气,仿佛刚从他嘴里抠出来。法医报告语焉不详,但邻居说,死前一晚,德米特里屋里的咀嚼声持续到凌晨三点,像野兽在撕咬。

剩下一口食物的人,则被“残留”追杀。老教师柳博芙·彼得罗夫娜,一辈子习惯在茶杯里留一口茶,说是“给福气留个底”。一天清晨,她公寓的门缝下汩汩涌出深褐色的液体,是茶。邻居破门而入,只见柳博芙仰面倒在客厅,茶杯碎在脚边。而地板上,那滩茶渍正不断蠕动、汇聚,形成一只湿漉漉的、由茶水构成的手,执着地、一遍遍试图将最后那“一口茶”塞回她僵硬的嘴里。她的脸上凝固着极致的惊恐,嘴角还残留着茶渍。更诡异的是,她床头柜上,一本《战争与和平》被翻开,书页间夹着的干枯三色堇花瓣,竟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一片片飘落,精准地覆盖在她紧闭的眼睑上——仿佛连最微小的花朵,都在为她这“剩下一口”的执念举行葬礼。

伊万成了风暴的中心。他试图改变。他强迫自己在食堂立刻吃掉那口奶油布林饼,可刚咬下,喉咙就火烧火燎,仿佛吞下了烧红的铁钉,他剧烈呕吐,吐出的尽是混着血丝的汤汁。他尝试不再剩下汤底,可碗一见底,胃里就传来尖锐的绞痛,像有把钝刀在切割。食物成了他身体的叛徒,成了他内心创伤的具象化刑具。他开始听见无处不在的低语。走在伏尔加河畔,风卷起雪沫,沙沙声里夹杂着细碎的咀嚼声和含混的责骂:“委屈…委屈…”;在工厂车床前,金属的轰鸣间隙,他分明听见铁屑摩擦着发出“不配…不配…”的呻吟。他像惊弓之鸟,躲进集体公寓的隔间,用毯子蒙住头,可黑暗中,书桌上的面包屑开始自动排列,拼出“贪心鬼”、“不配”、“饿死鬼”……字字如刀,刻进他的神经。他想起素材里的话:“这种延迟满足不再是健康的自律,而成了一种隐性的自我压抑……长期如此,人会活得很紧绷,甚至陷入焦虑。”他何止是紧绷?他被自己投射出的阴影扼住了咽喉。

喀山的夜晚不再属于人类。伏尔加河的冰面下,似乎有暗红的汤汁在缓缓流动;废弃的“红十月”食堂里,成堆的卷心菜在无人看管下自行剥落菜叶,露出内里蠕动的、粉红色的肉质;面包房的橱窗玻璃上,凝结的霜花扭曲成无数张饥饿的嘴,无声地开合。一种集体性的恐怖在蔓延,人们不敢进食,却又被饥饿和更深的恐惧驱使。集体食堂成了最危险的场所,排队的人群中不断有人崩溃尖叫,指着自己的餐盘。秩序崩塌了。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喀山苏维埃委员会紧急会议在克里姆林宫侧楼召开,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官员们面色铁青。

“阶级敌人在搞破坏!”安全委员会的扎哈尔·米哈伊洛维奇拍着桌子,唾沫横飞,“一定是境外势力,用化学武器污染了我们的食物供应链!必须彻查‘白桦林’面包店!”他挥舞着一份语焉不详的报告,上面写着“可疑面团活性异常”。

“胡扯!”文化局的叶莲娜·安德烈耶夫娜冷笑,手指神经质地敲着桌面,她面前的茶杯只倒了半杯,“这分明是集体潜意识的集体癔症!是斯大林同志说的‘精神懈怠’!我们太忽视思想工作了!”她猛地灌下那半杯茶,仿佛要压住内心的颤抖。

伊万作为“最早目击者”被叫来作证。他站在会议室中央,像砧板上的鱼。官员们的眼神混杂着怀疑、恐惧和急于推卸责任的焦躁。他试图解释食物与内心的关系,解释情绪性进食、延迟满足、剩下一口背后的创伤:“同志们,这不是敌人…这是我们的委屈…我们的不安…食物只是镜子…”

“镜子?”扎哈尔嗤之以鼻,肥胖的脸抖动着,“斯米尔诺夫同志,你醉了!还是被敌人蛊惑了?食物就是食物!是生产资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什么委屈不安?无产阶级只有钢铁般的意志!”他猛地抓起桌上一份油墨未干的《真理报》,上面赫然是头版文章《喀山食物事件:美帝国主义新阴谋》,配图是扭曲的面包照片。

伊万感到一阵眩晕。他看见扎哈尔说话时,自己杯中残余的茶渍在杯壁上缓缓爬升,聚成一个微小的、狞笑的嘴型。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苏联式的荒诞在此刻达到顶峰:当最深的内心创伤被粗暴地归结为“阶级敌人”和“生产资料”,当灵魂的呼救被官僚的套话碾得粉碎,真正的恐怖才刚刚开始。食物不会说谎,但权力可以篡改一切真相。伊万踉跄着退出会议室,寒风灌进肺里。喀山的天,黑得如同泼墨。他知道,风暴要来了。食物沉默的低语,即将化作震耳欲聋的咆哮。

那晚,喀山迎来了它的末日。不是核爆,不是洪水,是食物本身的暴动。午夜刚过,伏尔加河畔的冰层毫无征兆地“咔嚓”裂开,涌出的不是河水,而是滚烫、粘稠、散发着浓烈甜菜根和卷心菜气味的红菜汤!暗红色的汤流裹挟着冰碴,咆哮着冲上河岸,漫过石板路,涌入街道。汤流所过之处,积雪瞬间融化,地面被染成一片不祥的暗红,像一条条血河在城市脉络中奔涌。汤流里,卷心菜叶如绿色的旗帜翻飞,甜菜根像跳动的心脏般搏动,汤汁表面浮起无数张模糊的人脸——有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紧闭双眼的绝望,有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喉咙被堵住的窒息,有柳博芙·彼得罗夫娜被茶水之手扼住的惊恐。它们无声地开合着嘴,汇成一种低沉、饱含怨毒的嗡鸣:“委屈…不配…饿死鬼…”

面包房最先沦陷。“白桦林”巨大的橱窗轰然爆裂,无数黑麦面包、白面包、节日“库利奇”如雪崩般涌出。它们在街道上滚动、碰撞、融合,迅速膨胀、变形。面包表皮裂开,露出内部粉红、湿润、如同血肉般的瓤,无数细小的、由面团构成的手脚从中探出,抓挠着冰冷的空气。它们堆叠、聚合,形成一个庞大得遮蔽街角的、由面包构成的怪物。怪物没有固定的形态,时而像一座颤动的肉山,时而又拉伸出无数条由面包屑组成的触手,抽打着路灯和墙壁。触手扫过之处,石板路留下焦黑的灼痕,空气中弥漫着烤焦的麦香和浓烈的绝望气息。怪物的核心,是无数被“留下”的食物残渣——干瘪的奶油馅、凝固的汤底、半块发硬的“库利奇”圆顶——它们在怪物体内搏动,发出刺耳的、混合着吮吸和咀嚼的噪音。

“鲟鱼”餐厅的鲱鱼沙拉率先响应。整锅沙拉破窗而出,在汤流中翻滚、融合,化作一条由鱼肉、土豆丁和煮鸡蛋构成的、长达数十米的腥臭巨蟒。巨蟒在红菜汤的血河中蜿蜒前行,鳞片是闪亮的鲱鱼皮,眼睛是两颗浑浊的煮鸡蛋黄。它张开巨口,不是吞噬,而是喷射出滚烫的、混杂着洋葱和酸黄瓜气味的汁液,所及之处,木门焦黑,砖墙剥落。汁液落地,迅速凝结成滑腻的冰面,上面浮现出不断变幻的诅咒文字:“贪心鬼!饿死鬼!不配!”

恐惧像瘟疫般席卷全城。人们从窗户里探出头,随即又尖叫着缩回。伊万蜷缩在集体公寓三楼的隔间里,薄薄的木板门在走廊的震动中呻吟。外面,汤流拍打着楼梯,发出粘稠的“咕嘟”声;面包怪物沉重的脚步声(如果那团蠕动的面团能称为脚步的话)在楼下碾过,每一步都让地板颤抖,灰尘簌簌落下。他听见隔壁传来玛尔法·谢苗诺夫娜凄厉的哭喊,紧接着是“噗嗤”一声闷响,哭喊戛然而止,只有汤汁流淌的“哗啦”声持续不断。他捂住耳朵,但食物的低语无孔不入,钻进骨髓:“你配吗?你配吗?你配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