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虚构的幽灵(1/2)
在下诺夫哥罗德的冬日黄昏,寒风像一把生锈的剃刀,刮过伏尔加河浑浊的冰面,卷起街角堆积的煤渣和冻硬的烂菜叶子。伊万·伊万诺维奇·斯米尔诺夫拖着灌了铅的双腿,从“红色黎明”机械厂下班归来。他的影子被煤气路灯拉得细长而扭曲,投在卡纳维诺区那排灰扑扑的“希望”公寓楼上——这名字是苏维埃时代遗留的讽刺,如今只余下斑驳墙皮和渗水的霉斑,仿佛整栋楼都在无声地腐烂。伊万推开吱呀作响的铁门,一股混合着酸白菜、廉价烟草和陈年绝望的酸臭味扑面而来。楼道里,昏黄的灯泡忽明忽暗,像垂死病人的心跳;邻居老瓦西里醉醺醺的咒骂声从三楼传来,夹杂着孩子啼哭的锐响,如同东斯拉夫土地上永不停歇的市井交响曲。这里没有希望,只有日复一日的生存重压,像套在脖颈上的绞索,勒得人喘不过气。
伊万的单人房间在五楼,不足十平方米,一张铁床、一个掉漆的五斗柜、一扇正对隔壁砖墙的窄窗,便是全部。窗外,伏尔加河在暮色中泛着铁灰色的光,河对岸的工厂烟囱喷吐着黑烟,如同地狱的呼吸。他瘫坐在床沿,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膝盖上磨破的工装裤。这时,隔壁单元传来一阵轻盈的脚步声,像银铃摇动。伊万猛地抬头——是她,安娜·瓦西里耶夫娜·彼得罗娃。她刚从楼外回来,裹着褪色的格子头巾,栗色发辫从缝隙中垂下,脸颊被寒风吹得微红,眼睛亮得像伏尔加河夏夜的星星。她推门而入的瞬间,伊万的心跳几乎停住。他从未与她说过话,甚至不敢在楼梯上多看一眼。但此刻,幻想的闸门轰然洞开:他看见自己替她拂去肩头的雪片,听见她低语“谢谢,伊万·伊万诺维奇”,看见两人在伏尔加河畔散步,未来在雪地上延伸成一串温暖的脚印……这些画面如此鲜活,仿佛触手可及。他掏出兜里皱巴巴的笔记本,飞快地写下:“今天,她对我笑了。不,是嘴角的弧度像在笑。我们的婚礼将在喀山大教堂举行,神父会用蜂蜜水祝福新人——东斯拉夫的传统,甜蜜驱散苦难。”笔尖划破纸页,墨迹晕开,像一滴干涸的血。他浑然不觉,自己正用幻想的砖石,一寸寸垒砌一座空中楼阁。
下诺夫哥罗德的市井生活从不给人喘息之机。集体公寓的墙壁薄如纸,邻居的争吵、婴儿的夜啼、收音机里播报的粮食配给短缺新闻,日夜不息地钻进伊万的耳朵。他是个普通的钳工,手掌粗糙,指缝嵌着洗不净的机油黑,日复一日拧紧冰冷的螺丝,仿佛自己也是机器上一颗注定锈蚀的零件。生活像伏尔加河的冰层,坚硬、沉默、令人窒息。东斯拉夫人的价值观在此刻显露无遗:坚韧是生存的本能,苦难是上帝的恩赐,个人情感必须让位于集体齿轮的转动。伊万从不抱怨——抱怨是资产阶级的软弱。他只在深夜,当整栋楼沉入疲惫的鼾声,才敢放任思绪奔涌。安娜成了他唯一的慰藉。他虚构她的声音:温柔低沉,带着萨马拉乡下的口音;虚构她的动作:整理围裙时手指的微颤;虚构他们的对话:“伊万,伏尔加河解冻时,我们去采野莓吧,像老一辈那样,用蜂蜜腌渍,冬天就不愁了。”他甚至描摹出他们的孩子,一个叫米哈伊尔的男孩,有着安娜的眼睛,在萨马拉的田野上奔跑。这些幻想不是逃避,而是东斯拉夫人深植骨髓的生存策略——在物质匮乏的泥沼中,精神世界必须丰饶如黑土地,否则灵魂会像冻僵的老鼠般死去。伊万坚信,安娜是真实存在的锚点,能将他从虚无中打捞上岸。他从未想过,这份“爱”从诞生起,就扎根于一片虚构的流沙。
转折发生在圣母帡幪节前夜。下诺夫哥罗德的寒流骤然加剧,气温跌至零下三十度,连伏尔加河的冰层都发出呻吟般的碎裂声。伊万下班时,看见公寓楼下围了一小群人,裹着厚围巾的脑袋凑在一起,压低声音议论。他挤进去,听见老瓦西里嘶哑地说:“可怜的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昨夜心脏病发作,没熬过黎明。”伊万如遭雷击,世界瞬间失声。他踉跄着冲上五楼,手指颤抖地敲响安娜的房门——无人应答。门缝下透出死寂的黑暗。他瘫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泪水在脸颊上结冰。葬礼在第二天举行,地点是城郊的费奥多罗夫斯基公墓。伊万混在送葬队伍里,裹着单薄的大衣,冻得牙齿打颤。棺木简陋得如同柴火堆,覆盖着褪色的圣像布。神父尼古拉伊祭司念着悼词,声音干涩:“安娜·瓦西里耶夫娜,虔诚的东正教徒,她的灵魂已归于主的怀抱……”伊万想哭,却哭不出声。他盯着棺木,幻想安娜安详的睡颜,幻想自己握着她的手说“来世再续”。但棺盖合拢的刹那,他瞥见里面空无一物——只有一捆干草和几块石头,裹在破布里。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棺木已被钉死。人群散去,雪片落在伊万肩头,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从未见过安娜的亲人,从未听她提过故乡,甚至不确定她是否真的在“红色黎明”厂工作。一种冰冷的疑虑,像伏尔加河底的暗流,悄然漫上心头。
葬礼后的日子,伊万的世界彻底崩塌。安娜的“死亡”非但没有终结幻想,反而让她的幽灵在每一个寂静角落复活。深夜,楼道尽头传来她熟悉的脚步声,伊万赤脚追出去,却只看见空荡的走廊,煤油灯将影子拉长又缩短,如同鬼魅的舞蹈。清晨,他透过结霜的窗户,看见安娜站在对面砖墙下,栗色发辫在风中轻扬。他抓起外套冲下楼,寒风割得脸颊生疼,但墙根只有积雪和一只冻僵的野猫。更诡异的是,她的“出现”总伴随着市井生活的压迫细节:一次在面包店排队时,他分明看见安娜在队伍前方,转身对他微笑;他挤过去,却撞上一个满脸痘疤的陌生女人,对方怒骂:“疯子!别挡我的黑面包!”还有一次,工厂澡堂的蒸汽弥漫中,他听见安娜在隔壁隔间哼唱萨马拉民谣《伏尔加船夫曲》,冲过去只见空荡的瓷砖墙,水龙头滴着锈水,回声嗡嗡作响。这些幻觉如此真实,痛楚深入骨髓。伊万开始失眠,笔记本写满癫狂的呓语:“她回来了!今夜在伏尔加河桥下,她说地狱比人间温暖……我们将在喀山重逢,那里有永不熄灭的圣火。”邻居们用看疯子的眼神躲着他。老瓦西里啐口唾沫:“斯米尔诺夫被鬼附身了!东斯拉夫人不该沉迷虚妄,该去教堂忏悔!”但伊万充耳不闻。他坚信安娜的幽灵在召唤,这份“爱”虽虚幻,却比下诺夫哥罗德冰冷的现实更真实——它证明自己曾热烈地活过,而非一具行尸走肉。他没意识到,自己正用痛苦喂养一座纸糊的宫殿,而地基早已溃烂。
伊万决定揭开真相。他首先找上公寓管理员扎哈尔·彼得罗维奇,一个油光满面、总叼着空烟斗的官僚。扎哈尔的办公室在地下室,潮湿的霉味中堆满泛黄的登记簿。“彼得罗娃?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扎哈尔翻着册子,眼皮都不抬,“查无此人。斯米尔诺夫同志,你的工牌呢?没有工牌证明,我凭什么相信你?鬼魂也要登记备案!”伊万掏出工牌,扎哈尔却挑剔地指着编号:“缺了车间主任的签字!去补吧,否则就是非法幻想,扰乱社会秩序。”伊万争辩安娜的存在,扎哈尔突然压低声音:“听着,年轻人。去年‘红色黎明’厂清理阶级队伍,有个女人叫安娜的,被揭发是境外间谍,早押去萨马拉劳改营了。你看见的?肯定是她的同伙在搞破坏!”他猛地合上册子,烟斗在桌上敲出笃笃声,“再散布谣言,我就上报克格勃!”伊万退出时,听见扎哈尔在背后打电话:“又一个精神失常的……归档‘妄想症阶级敌人诱导型’。”市井的压迫感在此刻具象化:个人的真实感受,在官僚系统的铁壁前碎成齑粉。
不死心的伊万转向教堂。费奥多罗夫斯基修道院矗立在伏尔加河畔,洋葱顶在雪中泛着幽蓝的光。神父尼古拉伊祭司正给一群老妇人分发圣饼,胡须结着白霜。“祭司父亲,”伊万扑倒在冰凉的石阶上,“我见到了安娜的鬼魂!她为何纠缠我?”尼古拉伊祭司眯起浑浊的眼睛,十字架在胸前晃动:“鬼魂?不,孩子。这是魔鬼的试探。东斯拉夫人的爱必须扎根于尘世劳作和教会指引。你沉迷虚妄,灵魂已偏离正道。”他递过一杯蜂蜜水——东正教的传统,象征救赎的甘甜——“喝下它,忏悔吧。幻想中的安娜,不过是撒旦用你孤独的欲望捏造的泥偶。”伊万追问安娜的真实身份,祭司却转向老妇人,高声诵读《福音书》:“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伊万愣住:自己从未与安娜交谈,却已在幻想中与她共度余生。他狼狈逃离教堂,蜂蜜水在胃里翻腾。雪越下越大,伏尔加河的冰面映着铅灰色的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崩塌。他忽然想起安娜提过“萨马拉的田野”,决定去那里寻找线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