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王经的速度(2/2)
然而,当两人独处一室时,深海的态度瞬间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变得猥琐而具有侵略性。
他毫无征兆地对星光开始动手动脚,进行*骚扰。
面对星光的错愕、惊恐和反抗,深海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露出了禽兽不如的本性……
“cut!”王经盯着监视器,忍不住皱紧了眉头,大声喊了停。
他站起身,走到饰演“星光”的女演员面前,语气带着不满:
“情绪不对!感觉完全不对!星光此刻的内心应该是充满了极度的恐惧、恶心、反感和被背叛的愤怒!你要把那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强烈不适感表现出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表情里面全是委屈,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重来一遍!”
一个导演的功力究竟如何,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脑子和思想深度,这决定了作品的主题立意和艺术高度。
二是叙事的技术和能力,这决定了故事讲得是否精彩、流畅、吸引人。
三是审美品味,这决定了作品的视觉呈现、风格调性和艺术质感。
纵观国际影坛,不少外国导演,尤其是一些好莱坞商业片导演常常是脑子有所欠缺,过于依赖炫技,导致叙事技术冗余堆砌,形式大于内容。
而同时期国内的不少导演,则往往是脑子里有想法、有表达欲,但叙事的技术手段相对单一陈旧,审美品味也时常跟不上时代,导致作品观赏性不足。
当然,国内外也都不乏一些自身思想跟不上时代、观念陈旧的导演。
此外,行业内也存在着那么一小撮人,他们可能对电影艺术本身一窍不通,但极其擅长揣摩市场心理、运作资本、炒作话题,本质上玩的是金融游戏,目的是快速收割韭菜。
若非如此,后世也不会出现《某某堡垒》、以及《减肥》那这种口碑崩塌却依靠营销获得极高票房的奇葩案例了。
而王经的情况则比较特殊,也很有意思。
他具备及格线以上的审美眼光,知道什么画面好看、什么表演有戏。
他的叙事技法并非学院派的理论体系,而是在香港影视圈工业化流水线般的高强度实践中,靠着大量的片量“喂”出来的,熟能生巧,自成一套。
至于作品的核心创意和深度,他往往不纠结,非常务实,大佬提供什么想法、什么剧本,他就拍什么,并且能高效地执行出来。
他最强悍、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此:
他总能以惊人的效率让整个剧组像精密的机器一样高速运转起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拍摄时间,严格控制制作成本,确保不会让投资人赔钱。
同时,他最终交出的成片,还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准线上,具有不错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单凭“不让投资人亏钱”并且能持续产出合格商业作品这一条,他就已经足以“薄杀”二十年后华语影坛那些占着资源、打着艺术旗号实则玩金融游戏、作品屡屡让投资人血本无归的90%的所谓“导演”了。
这也是为什么王经从来不会说票房不好,赚不到钱是观众不行。
毕竟那些人都是玩金融的,而王经好赖是拍片子的。
《黑袍纠察队》开拍仅仅一个月,其高效的拍摄进度就已经让习惯了好莱坞标准工时的米国演员和工作人员们看得目瞪口呆。
在王经的掌控下,镜头往往是一条接着一条地“嘎嘎”过,剧组的工作进度像是按了快进键,“刷刷”地往前赶,这种工作节奏和产出效率,他们人都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