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10块钱一平(1/2)
都要挑刚出锅的,铁架子上的怎么卖?
赵金甲在公社食堂工作过,给公社干部开过灶,接触生产队,大队,公社,包括县市里的领导。
话方面比不少人要灵活。
“那行,你给我拿一个吧。”要面窝的人掏出2毛钱,递给赵金甲。
“钱扔碗里就成,你自己拿,上头有好几个,随便你挑。”赵金甲两只手都有东西,忙活的很。
给钱的人自己拿了面窝,拿了苕粑,咬上一口,点头。
味道的确不错。
“咸了,淡了,跟我讲,我改进,不要怕,做的不好吃那是我不好意思。”赵金甲又吆喝起来,“苕粑,面窝,刚炸的,金黄酥脆。”
主动买的人更多了。
“这苕粑和面窝看着好,明天回去的时候多买几个,给儿子和儿媳妇,还有航航尝尝。”黄玉凤道。
儿子,儿媳妇,孙子,才是亲的。
虽有时会对童倩和童漫感到歉意,想要补偿,可遇到好事,头一个想到的还是儿子和孙子,就是儿媳妇,也顺带着排在了前头。
“这不要票的贵,酒厂的食堂也有,便宜。”童永昌道。
不要票的粮油制品,其实就是议价,早些年,也就是62年左右,其实也出现过议价的粮油制品。
计划价格、要票的便宜,议价的、不要票的,价格贵。
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但66年开始,不允许议价的,都是计划价格,都要票,近两三年稍微松懈了些,议价的粮油制品又出现了。
只是单位食堂里头,大多还是要票。
“粮油票得留着,保障口粮,哪能都用了?再,食堂里就是偶尔炸些面窝,苕粑之类的,量也不多,就早上那会儿,去的晚了,还没了。”黄玉凤道,“便宜有啥用,没生产队这边方便。”
“我还看到不少卖菜,卖水果的,贵是贵了点,但都不要票,就这生活,比城里还是要方便。”
晚上,在家里炒的饭菜,童永昌和黄玉凤在灶房打的地铺,。
第二天一早,陈浩开着汽车,送两人到县里的汽车站。
“这些东西你俩拿回去。”陈浩将手里的一个蛇皮袋交给老丈人。
里头装了些瓜果蔬菜,另外还有些别的吃食,是先前过来看童倩,看新生儿的人带过来的。
太多了,家里吃不完,就给两人带些回去。
“你开汽车方便,在市里还有经营,不送我俩到市里?”黄玉凤问道,“这蛇皮袋还重,累死个人。”
坐汽车舒服,不用挤,长途车人多,人挤人,大冷的天,也能把人挤出一身的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