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运筹帷幄.平定乱世(1/2)
此时面对着大清王朝的内外交困,太皇太后叶赫那拉.兰儿则是派出了恭亲王奕昕前往各驻外使节处共同与之谈判。
在经过那场巨大的黄河水灾后,太平天国和捻军各自忙着救灾,没有在主动出击清王朝,然而叶赫那拉.兰儿却认为这是个歼灭捻军的好机会,因为除了太平天国强大之外,就数捻军比较弱小,同时捻军跟太平天国之间也有小磨摖,双方在相互配合作战上存在巨大的分歧,同时捻军虽然较为弱小,但同时也是太平天国的左膀右臂,只要歼灭了捻军就相当于斩断了太平天国的左膀右臂,于是叶赫那拉.兰儿就钦点浩顺郡王僧格林沁带着大清王朝的十万八旗精锐,绕过太平天国直击捻军心脏,僧格林沁领命后,带着十万八旗精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清军纪律涣散,烧杀抢掠之事时有发生,百姓苦不堪言。而捻军这边,早已得到清军来袭的消息,他们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巧妙地布置了陷阱。当僧格林沁的军队深入捻军腹地时,突然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八旗精锐在狭窄的山道中难以展开阵型,被捻军打得节节败退。僧格林沁心慌意乱,试图组织反击,却始终无法突破捻军的包围。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得知捻军被清军攻击,虽与捻军有矛盾,但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派出了一支奇兵,从清军后方发起攻击。清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于是僧格林沁不顾叁将钮钴禄氏.彰泰的劝阻,带着几乎所有八旗精锐,直捣捻军的另一根据地山东曹县高楼寨,然而此时捻军名将张宗禹、陈大喜等人早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
这一战,清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僧格林沁本人的身受重伤,狼狈逃窜于高楼寨的一处隐秘田埂,身受重伤的僧格林沁直接从马上摔了下来,被埋藏在此的捻军十六岁青年张皮梗斩杀,就连其头颅也挂在了城墙上示众,从而导致叶赫那氏.兰儿歼灭捻军的计划彻底失败。同时这几乎是大清王朝八旗军队的最后精锐,僧格林沁的死亡,直接宣布大清王朝的八旗军队彻底覆灭,使得大清王朝从此只能依靠四大名臣的湘军和淮军叶赫那拉·兰儿得知僧格林沁战死、八旗精锐覆灭的消息后,气得差点昏死过去。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主张继续与捻军和太平天国死战,有人则建议求和。叶赫那拉·兰儿强撑着威严,心中却已乱成一团。
此时,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站了出来,他上奏道:“太后,如今八旗已衰,我湘军和淮军虽能暂撑局面,但长久之计还需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且不可再轻易与捻军、太平天国硬拼,可先安抚各方,再徐图发展。”叶赫那拉·兰儿沉思良久,最终采纳了曾国藩的建议。
与此同时,捻军和太平天国因这次胜利士气大振,但内部矛盾也逐渐凸显。太平天国高层认为此次救援捻军出力甚大,要求捻军给予更多支持;而捻军则觉得太平天国之前并未全力合作,双方关系再度紧张起来。大清王朝则在这间隙中,开始秘密筹备新军,试图重新夺回主动权——
湘军在曾国藩、左季高和副将曾国荃、曾国祥等人的日夜严格训练之下越来越强大,同时还购置了各种先进的武器和远程火炮,与此同时,淮军在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的严格训练之下也逐渐变强,湘军和淮军加上水师总兵力达到了五十多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