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东洲往事 > 第14章 宋义声(二)

第14章 宋义声(二)(2/2)

目录

郑安雅道:“你哪一点像她?”

宋义声道:“或许是明辨是非吧。”

郑安雅笑了:“明辨是非?朕还以为你会说仗义执言呢。”

宋义声再度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明辨是非是仗义执言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是非都分不清楚,如何明白什么是‘义’?如果不知道何为‘义’,又何以‘仗义’呢?”

“嗯,有几分道理。”郑安雅道:“说下去。”

宋义声道:“高祖母传下来两条家规:一是耕读传家。她说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二是子孙不必高官厚禄、不必家财万贯,但必须明辨是非。外臣小时候,祖母经常夸外臣:‘义声就是这点好,是非分得清楚。’外臣当时很不理解,分清是非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外臣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份量。”

“是啊,是非曲直有时候很难说得清楚。”郑安雅呆呆地望着前方,似乎在自言自语。

“你怎么看渤海国当下的局面?”郑安雅忽然问他。

宋义声斟酌许久,道:“八个瓶子七个盖,按下葫芦浮起瓢。朝堂上有仁君有贤臣,但局势却总是不得安生。”

“那你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

宋义声道:“人口太多、耕地不足、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平民难有机会平步青云。”

“最大的问题是哪个?”

“人口。”

“为什么?”

宋义声捋了捋思绪,道:“我国的耕地不足以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容错能力变得极低。其实今年虽然有几起灾祸,但如果国库充盈,这些灾民是完全救得过来的。”

“那你知道为什么渤海国会有那么多人吗?”

“臣听说过,当时陛下您主张控制人口,东帝陛下也赞成这一举措。彼时礼贤殿上下一心,这些政策在高昌国得到了有效的推广,而渤海国则因为崇德殿的臣子们竭力反对,任由百姓们放开了生才导致如今的局面。可惜,那是一百五十年前的旧事了,如今已是积重难返。”宋义声痛苦地闭上眼。假如国库能调拨足够的粮食,宛陵县的灾民们就都能吃饱饭。人一旦能吃饱饭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煽动,不会围攻县衙,纪明达或许就不会死。

“那你如何看待高昌国?”

“高昌国?”宋义声坐直了身子,屏气凝神道:“高昌国……很好。”

“朕就那么好吗?”郑安雅笑道。

宋义声道:“臣不敢妄言,但至少在人口和耕地的配比上高昌国远比我国合理。”

“那渤海国要怎么做才能使人口和耕地的配比变得更合理呢?”郑安雅问。

“这……”宋义声脸上的表情变得微妙起来。许久,他叹道:“臣愚钝,想不出合理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滑向深渊。”

郑安雅也沉默了。其实这问题有个再简单不过的解法:死掉一半人,天下太平。可是这种话谁也不愿说出口,这种事谁也不愿意看着它发生。

须臾,她笑道:“你很聪明,也很正直。只可惜你是东帝的臣子,为避免两国横生事端,朕即便有心提拔也不好用你。”

宋义声的眼中划过一丝失望,随即坦然道:“外臣明白。承蒙陛下赏识,臣此生无憾矣。”

送走了宋义声,郑安雅陷入了沉思。通过方才的交谈,她发现此人颇有见识,亦有才能,大概是经常祸从口出,故而时至今日依然只是个御史。

“如此忠义贤明之士不能为我所用,真是可惜啊。”她不由得叹道。

不过,她也注意到了,中间有一段时间他的自称从“外臣”变成了“臣”,可见只要时机成熟,他应该愿意为自己效力。

“来人,”她唤过影卫道,“除了李佩岚母子外,派专人保护宋义声及其家属,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