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物的守护者(一三O)(1/2)
第1055章 烽燧残痕,玄山印记
戈壁的风裹着沙粒,像无数把细钝的刀子刮在人脸上,陈轩抬手抹了把额头,混着汗水的沙砾磨得皮肤生疼。他转头看向身后的苏晴,女孩正用围巾紧紧裹住口鼻,只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举着相机对着远处起伏的沙丘不停按动快门,哪怕镜头上已落了薄薄一层沙,也丝毫没影响她捕捉光影的专注。
“陈轩哥,你看那边!”苏晴突然放下相机,指着左前方一座突兀矗立在戈壁中的土黄色建筑,声音透过围巾传出来,带着几分闷响却难掩兴奋,“那是不是阿木说的废弃烽燧?”
陈轩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一座约莫三丈高的土台孤零零地立在空旷的戈壁上,底部已被风沙侵蚀得坑坑洼洼,顶部的垛口残缺不全,像一头垂暮的巨兽匍匐在大地之上。他从背包里掏出地图,借着微弱的天光比对——阿木昨晚在帐篷里用炭笔勾勒的路线图上,标记的烽燧遗址就在这附近,坐标分毫不差。
“是它。”陈轩收起地图,转头喊向不远处正检查骆驼鞍具的小林和阿木,“找到烽燧了,先过去看看。”
小林应了一声,快步跟上来,脸上带着几分新奇与疲惫:“这地方也太荒凉了,真能藏着东西?”连续五天的戈壁跋涉,他那身平日里笔挺的西装早就换成了耐磨的冲锋衣,裤脚沾满尘土,曾经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也乱糟糟地贴在额前,却没了往日在拍卖行里的精致,多了几分接地气的鲜活。
“戈壁里的宝贝,从来都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阿木牵着两匹骆驼跟在最后,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皮肤晒得像戈壁滩的岩石般黝黑,脸上刻着深深的纹路,说话时带着浓郁的西北口音,“我爷爷说,这些老烽燧底下,说不定还埋着古时候戍边将士的东西呢。”
四人踏着松软的沙土地,慢慢走到烽燧脚下。近距离看,这座烽燧更显沧桑,土墙上布满了风蚀的沟壑,有些地方还残留着模糊的夯土层印记,能看出当年建造时的规整。陈轩伸手触摸墙面,指尖传来粗糙干涩的触感,土层里还夹杂着细小的碎石和枯草,那是千百年前工匠们就地取材留下的痕迹。
“苏晴,你拍点烽燧的细节,重点拍墙面的夯土层和顶部的结构。”陈轩一边说,一边绕着烽燧慢慢踱步,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寸墙面,“小林,你留意地面,看看有没有人为翻动过的痕迹,说不定有盗墓贼来过。”
两人应声行动,苏晴立刻举起相机,调整焦距对准墙面的一处夯土层,嘴里还念叨着:“这夯土的密度看着不低,能在戈壁里保存这么久,当年的工匠手艺真厉害。”小林则蹲下身,用手拨开表面的浮沙,仔细观察沙土层的颜色和纹理,时不时还用手指捏起一点沙土搓揉。
阿木站在烽燧正面,仰头望着顶部残缺的垛口,忽然开口:“这烽燧正面好像有字,就是太模糊了。”
陈轩立刻走过去,顺着阿木指的方向抬头望去——烽燧正面离地约一人高的位置,墙面颜色比周围略深,隐约能看到几个不规则的刻痕,只是常年的风沙侵蚀让刻痕几乎与墙面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从背包里拿出矿泉水,倒出一点在手心,轻轻泼在刻痕处,湿润的墙面让刻痕清晰了几分。
“不是字,像是符号。”陈轩眯起眼睛,仔细辨认着那些模糊的刻痕——那是几个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案,像是一座山,山巅处刻着一个类似眼睛的形状,山脚下则是几道平行的横线,像是水流又像是土地。他心里忽然一动,下意识地摸向胸口——那里贴身藏着青铜三目佩,此刻竟隐隐传来一丝微弱的暖意,像是在回应什么。
“苏晴,过来拍这里,用微距模式。”陈轩后退两步,让开位置,“尽量把这些刻痕拍清楚。”
苏晴立刻凑过来,调整相机参数,对着刻痕一阵连拍。小林也好奇地凑过来看:“这是什么符号?看着不像中原的文字,也不像少数民族的图腾。”
“有点像……玄山氏的标记。”陈轩的声音带着几分不确定,又带着几分抑制不住的激动。他之前在博物馆研究那卷古籍残卷时,曾在卷末看到过一个类似的简笔画——山巅之目,那是玄山氏先祖用来标记藏宝之地的符号,只是古籍上的符号更复杂,而烽燧上的这个,更像是简化后的版本。
为了确认,陈轩再次走到刻痕前,这次他没有用水,而是伸出手指,轻轻顺着刻痕的线条描摹。当指尖划过那“山巅之目”的轮廓时,胸口的青铜三目佩突然发热,暖意顺着胸口蔓延至指尖,仿佛有一股微弱的气流在指尖与刻痕之间流转。与此同时,刻痕周围的墙面似乎泛起一层极淡的金光,转瞬即逝,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
“怎么了?”苏晴注意到陈轩的异样,放下相机问道。
陈轩收回手,指尖还残留着那股奇异的暖意,他看向三人,语气肯定:“这是玄山氏的标记,错不了。”他从胸口掏出青铜三目佩,此刻的三目佩表面泛着一层柔和的青光,原本黯淡的三个“目”形纹路,竟有一个微微亮了起来。
“这玉佩……”小林瞪大了眼睛,他之前只知道陈轩有个贴身的玉佩,却从没见过它发光,“它怎么会亮?”
“它在回应这个标记。”陈轩摩挲着青铜三目佩,目光重新投向烽燧,“古籍残卷里说,玄山氏先祖曾在西北戍边,看来不是假话。这座烽燧,说不定就是当年玄山氏族人建造或守护过的地方。”
阿木听得眼睛发亮:“这么说,这底下真有宝贝?”他常年在戈壁里跑,听过不少关于古遗址藏宝的传说,却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到可能藏着秘密的地方。
陈轩摇摇头:“现在还不好说,这个标记更像是一个‘路标’,告诉后人这里曾有玄山氏的足迹,至于有没有宝贝,得仔细搜查。”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大家分头行动,仔细检查烽燧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墙面的缝隙和地面的凹陷处,看看有没有其他标记或者入口。”
四人立刻散开,开始仔细搜查烽燧。苏晴依旧举着相机,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的痕迹;小林则重点检查地面,时不时用带来的小铲子拨开厚厚的浮沙;阿木凭借对戈壁环境的熟悉,绕到烽燧背面,查看是否有被风沙掩埋的痕迹;陈轩则回到那处玄山标记前,再次研究起来。
他盯着那“山巅之目”的符号,忽然想到古籍残卷里的一句话:“山目为引,地脉为径。”难道这个标记不仅是路标,还和地脉有关?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标记下方的地面——那里的沙土层比周围略硬,用手指按压,能感觉到底下似乎有一块平整的石板。
“小林,过来看看这里。”陈轩喊道。
小林立刻跑过来,顺着陈轩指的方向蹲下身,用小铲子小心地拨开表面的浮沙——随着沙粒被一点点清除,一块约莫半米见方的青石板渐渐显露出来,石板边缘与周围的夯土严丝合缝,若不是陈轩察觉到地面硬度不同,根本发现不了。
“真有石板!”小林兴奋地说道,“要不要撬开看看?”
陈轩按住他的手:“先别急,看看石板上有没有标记。”他接过小林的小铲子,轻轻刮去石板表面的尘土——石板上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刻痕,只有边缘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像是被什么东西撬动过的痕迹。
就在这时,阿木突然在烽燧背面喊道:“陈轩哥,你们快过来!这里有个洞口!”
三人立刻跑过去,只见烽燧背面离地约半米高的位置,有一个约莫一人宽的洞口,洞口边缘参差不齐,像是被人强行凿开的,洞口周围的土墙上还残留着新鲜的凿痕。
“这是新的痕迹,应该是最近才被打开的。”阿木指着凿痕说道,“看这手法,像是盗墓贼干的。”
陈轩皱起眉头,凑近洞口闻了闻——洞里传来一股潮湿的霉味,还夹杂着淡淡的土腥味,显然是刚被打开不久。他拿出手电筒,对着洞里照去——洞口往里延伸约两米后,似乎是一个宽敞的空间,手电筒的光线有限,只能隐约看到里面堆放着一些散落的陶罐碎片。
“里面好像是个石室。”陈轩的声音有些凝重,“盗墓贼已经来过了,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东西。”
苏晴举着相机对着洞口拍照,脸上带着担忧:“那我们还要进去吗?万一里面有危险怎么办?”
小林也有些犹豫:“戈壁里的石室,说不定会有塌方的风险,而且盗墓贼说不定还在附近。”
陈轩沉思片刻,转头看向阿木:“阿木,你对这一带的盗墓贼熟悉吗?他们一般会把盗走的东西藏在哪里?”
阿木摇摇头:“这一带的盗墓贼都很隐蔽,平时都装作牧民或者游客,很难发现。不过他们盗了东西,一般会尽快运出戈壁,卖给黑市的掮客。”他顿了顿,又说道,“这个洞口刚打开没多久,说不定他们还没来得及把东西运走,或者里面还有他们没发现的东西。”
陈轩点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手电筒:“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进去看看。里面可能有玄山氏留下的线索,不能让这些线索落到盗墓贼手里。”他转头看向三人,“苏晴,你留在外面,用相机留意周围的动静,一旦发现有人靠近,立刻给我们信号。小林,你和阿木跟我进去,注意安全,尽量不要破坏里面的东西。”
苏晴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点了点头:“你们小心点,有事随时喊我。”
陈轩应了一声,率先弯腰钻进洞口。洞口很窄,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墙壁上的土块时不时掉下来,砸在肩膀上。走了约莫两米,眼前豁然开朗——里面果然是一个宽敞的石室,约莫十平米大小,石室顶部是拱形的,墙壁是用夯土和石块砌成的,虽然简陋,却异常坚固。
石室里散落着不少陶罐碎片,还有几件锈蚀严重的铁器,应该是古时候戍边将士留下的生活用品。陈轩用手电筒仔细照着石室的每一个角落——石室的墙壁上没有任何刻痕,地面上除了散落的文物碎片,也没有其他异常。
“难道盗墓贼已经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小林有些失望地说道,他蹲下身,捡起一块陶罐碎片仔细看着,“这陶罐的工艺很粗糙,应该是当时的士兵自己烧制的。”
阿木则在石室的角落里摸索着,忽然,他碰到了一块松动的石头:“陈轩哥,这里有块石头能活动!”
陈轩立刻走过去,用手电筒照着那块石头——那是一块约莫拳头大小的青石块,嵌在石室角落的墙壁里,边缘有明显的缝隙。他伸手握住石块,轻轻一拉,石块竟被轻易地拉了出来,露出后面一个黑漆漆的小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