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灰色斑鸠(1/2)
1948年初冬的南京黄埔路官邸,钱凯捧着刚装裱好的《正气歌》立轴穿过回廊。
装裱社老师傅的绝活在绫绢上完美重现了蒋中正昨夜写就的墨迹,连宣纸边缘因镇尺移动产生的细微褶皱都分毫不差。
1948年初冬的南京,寒风虽带着几分凛冽,却也吹不散黄埔路官邸内那股凝重而庄严的气息。
钱凯,作为蒋中正的贴身秘书,手中紧捧着那幅刚由城中顶尖装裱社精心装裱好的《正气歌》立轴,步履稳健地穿过了雕梁画栋的回廊。
每一步都似乎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回响着时代的低语。
这幅《正气歌》,是蒋中正昨夜在书房内,借着昏黄的灯光,一气呵成的佳作。
笔触间不仅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更蕴含着不屈不挠、坚守正道的坚定信念。
装裱社的老师傅,一位年逾古稀、技艺超群的老者,以其毕生绝学,在细腻的绫绢上,近乎神奇地复刻了这份墨迹的每一分韵味。
从墨色的浓淡干湿,到笔锋的转折顿挫,乃至宣纸边缘因镇尺不经意间移动而留下的细微褶皱,都被老师傅以惊人的耐心与精准,一一复原,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倒流,让昨夜的创作瞬间重生。
钱凯穿过回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意。
他知道,这幅《正气歌》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蒋中正对当前时局的一种态度宣言,是对全体国民的一种精神号召。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一份正气,都如同暗夜中的明灯,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当他踏入客厅,迎面而来的是蒋中正那深沉而锐利的目光。
钱凯轻轻将立轴展开,那一刻,整个房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笼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庄严与肃穆。
《正气歌》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拥有了生命,跃然纸上,直击人心。
蒋中正缓缓起身,走到立轴前,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他深知,这幅作品不仅是对自己书法造诣的一次展现,更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以及国家未来的一种期许和鼓舞。
他轻声说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愿此歌能激励我军民,共克时艰,迎接光明的到来。”
钱凯听后,心中涌动着无限的遐思。
他明白,这幅《正气歌》将会成为一段传奇,被流落到这一个小岛上,还心系着,反攻大陆,真可谓白日做梦呢。
在这个初冬的早晨,黄埔路官邸内,一幅书法作品,一段历史记忆,被永远留在了时间的长河中。
侍从室第三组办公室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穿堂风里轻轻摆动。
钱凯将立轴平铺在红木长案上,十指撑开半透明的桑皮纸,放大镜沿着
\"天地有正气\"
竖钩缓缓移动,墨色在蚕丝纤维间的渗透轨迹,比电报密码更能泄露书写者的心境。
\"墨猪。\"
他对着放大镜轻笑。
蒋介石最近书法里的横画总在收笔时形成墨团,这种被称为\"墨猪\"的败笔,在书法家看来是腕力虚浮之兆,在战略家眼中却是举棋不定的信号。
窗外梧桐叶打着旋落在花岗岩台阶上,惊动了正在啄食的灰斑鸠。
阳光透过古老的橡树叶隙,斑驳地洒在宏伟的官邸庭院中。
这座官邸,不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是无数秘密与策略的交汇点。
然而,今日,它的宁静被一位不速之客悄然打破——
一只羽毛泛着淡淡灰斑的鸠鸟,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官邸的雕花窗棂上。
起初,侍从们只以为这是一只迷路或是觅食的寻常野鸽,未曾多想。
但很快,他们注意到这只灰斑鸠的行为异常:
它不急于飞离,也不似其他鸟类那般怯生,而是以一种近乎审视的姿态,环顾着四周,那双清澈而机敏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隐秘。
官邸的主人,一位睿智而谨慎的领导者,很快得知了此事。
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预感,决定亲自探究这背后的真相。
他轻手轻脚地走近窗边,仔细观察着这只不同寻常的访客。
就在这时,灰斑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轻轻振翅,几片羽毛悄然飘落。
领导者迅速捡起一根羽毛,放在阳光下细察。
这一看之下,他惊讶地发现,羽毛表面竟隐约闪烁着微光,似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