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 > 第484章 南巡十四

第484章 南巡十四(2/2)

目录

西汉至隋唐时期,黄河漕运是连接关中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小狼堤段因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成为漕船通行的险滩,频繁导致船只倾覆,所以历代朝廷都在此设立‘河官署’,管理漕运船只,也在岸边修筑河堤拦水,小狼堤因此得名……

北宋时期,下游黄河的渡口,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冲。靖康之变后,金军曾在此与宋军发生多次争夺战,《宋史?岳飞传》中提及岳飞部将曾 “扼守河阳(今孟津),以断金兵粮道”,小狼堤也在官兵的辖区内……

本朝的潘尚书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策略,因孟津段河床较窄,成为 “束水” 的关键段落,在此处修建 的“缕堤”(近河堤防)和 “遥堤”(远河堤防),在上次决河时被冲毁……”

说得张蔷频频点头:“想不到,小狼堤这段黄河,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可见历代朝廷,没少在这里用功夫,却一直没能拴住黄河这条咆哮的巨龙,张爱卿,历史的重担交到你肩上了啊,大明能不能拴住这条巨龙,就看你的了。”

这重担,压得张九德心里沉甸甸的,有些话他不吐不快:“太后,黄河进入三门峡谷后,河道被两岸陡峭的岩壁夹持,河道险峻,水流湍急,漕运船只多有倾覆,臣以为,在三门峡谷出口处,修建拦河大坝和船闸,减缓水流,蓄深河水,更有利于船只通行……”

张蔷感到很欣慰,这张九德,做了很多功课啊,眼光也很独到,后世苏联援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选在他看好的那个位置上,投入使用后,不但库区底部很快被泥沙淤积,就连上游的渭河,也因为泥沙无法下泄而抬高了河床,学着黄河一样时常决口,影响到渭河两岸的土地收成。

后来又修建了调水调沙的配套设施,泥沙淤积情况才有好转。但正是有了三门峡水库调节的经验和教训,后来的小浪底工程设计,才更加合理,终于实现了调水调沙的目标。

如果没有上游的三门峡工程,小浪底的修建还会那么顺利么?

晚上驻跸在河清驿,舜华兴致勃勃地跑过来对张蔷说:“对面是王屋山哎,走,看看去。”

张蔷也很兴奋:“就是《愚公移山》里的那座山?神话照进了现实?看看去!”

二人不顾疲劳,连衣服也不用换,手挽手地要出门看山。

法容忙跟上去。

刚卸下马鞍,准备进屋烤火的王子义几人,只好又跟了出来,王子义抱怨道:“娘,天都黑了,你们还要去哪儿?当心野外有狼。”

舜华说:“这样的地方,一辈子也许只能来一次,不走走看看,岂不辜负了一路上的颠簸?”

挽着张蔷的手,不理王子义的抗议,就往街上走去。

河清驿是历史上着名的河清城所在地,自古秦汉至宋初,一直是孟津县的治所,唐朝在此设立漕运转运仓柏崖仓,后来县治迁走,河清县也更名为孟津县,但河清镇仍然是洛阳到陕西官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天色已经暗下来,官道两边排开的各种客栈、酒家,以及里面来来往往的客人,昭示着这座古镇的繁华热闹,天空中一轮上弦月,散发出清冷的光辉。

月光下,远处的山峦如蛰伏的洪荒巨兽。

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那座王屋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