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 洪峰为证(2/2)
“安阳的法子真管用!”
“那位墨技术官,神了!”
知府亲自到堤上慰问,拉着墨衡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陈老学政等一众士绅更是感慨万千,亲眼所见的事实,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量。
堤坝上那坚实的梯形撑脚,仿佛不仅仅是土木工程,更是新学理念扎根于现实的巨大基石。
洪水退去,江宁府上下对安阳、对格物院、对新政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公共蒙学堂再无人敢去骚扰,反而有不少士绅主动捐资扩建;新式农具的推广变得异常顺利;就连公共医馆,也因为几位安阳医官在防洪期间成功处置了多起外伤和疫病嫌疑,而声望鹊起。
叶明在安阳接到墨衡发回的详细报告及江宁士民的联名感谢信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江宁府这一局,赢了。赢的不是口舌之利,而是实实在在解决民生危难的能力。
“将江宁府抗洪成功的案例,连同技术细节和效果对比,详细整理,刊印成册,发往各试点地区,尤其是那些水网密集、常有水患之地。”
叶明对身边的书记官吩咐道,“要让所有人看到,格物之学,是真能保境安民的学问!”
借着江宁成功的东风,叶明趁热打铁,加速推进“皇家格物院”的筹建工作。选址就在西苑附近,毗邻原三皇子的秘密基地揽月阁,颇有除旧布新的象征意义。
李君泽对此极为支持,从内帑拨出专款,并下旨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擅长算学格物之士。
同时,关于吏员加试和技术举荐的具体细则也正式颁布。细则明确规定,算学格物考核重在实用,如田地丈量、赋税计算、水利工程估算等;
技术举荐则需有至少三位五品以上官员或知名大匠联名保举,并经格物院考核认可,方可授官,最初品级不高,但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
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在天下引起了更深远的影响。
许多原本对“奇技淫巧”不屑一顾的寒门学子,开始暗中钻研算学;一些世代传承技艺的工匠家族,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就连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也开始主动了解、学习新政知识。
安阳模式,不再仅仅是北疆边陲的一个特例,它的核心思想与方法,正伴随着一道道政令、一本本手册、一群群奔赴各地的技术指导人员,如同毛细血管般,逐渐渗透进入这个古老帝国的肌体之中。
叶明站在安阳格物院最高的观测台上,望着下方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的工坊,以及更远处正在铺设电报线路的工地,心潮起伏。
他知道,推广的道路依然漫长,旧势力的反弹也不会停止。
但江宁府的洪峰已经证明,当科学与务实的精神,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时,所能爆发出的力量,是任何阻碍都难以抵挡的。
皇家格物院的基石正在奠定,一条新的人才选拔通道正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