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 第537章 朝堂纷争

第537章 朝堂纷争(1/2)

目录

洪武位面

朱元璋摸着下巴,紧盯着天幕,不禁感叹道:“这朝堂局势,可真是变幻莫测啊!一会儿灾荒要筹措赈灾款,一会儿又边境局势紧张,当真是内忧外患。杨嗣昌他们也是够忙活的,想出各种法子应对,可惜总遇到阻碍。”

徐达在一旁点头,神情凝重地说:“陛下,杨嗣昌等人面对这些难题,虽尽力周旋,但各方利益错综复杂,推行举措困难重重。筹措赈灾款,藩王不配合,富商又抵制,如今边境告急,更是雪上加霜。不过他们能沉着应对,也算有胆有识。”

刘伯温手抚长须,微微皱眉道:“这局势犹如乱麻,牵一发而动全身。杨嗣昌他们在应对过程中,既要考虑朝廷的利益,又要安抚各方势力,着实不易。只是如今内外交困,得尽快找到两全之策,不然局面恐会失控。”

朱元璋神色严肃,缓缓说道:“嗯,且看他们如何在这困境中破局,若能处理得当,也算是能臣。”

永乐位面

朱棣站在天幕前,眉头紧皱,看完后转身对郑和和姚广孝说道:“这朝堂之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赈灾款项的事儿还没彻底解决,北方边境又出状况。杨嗣昌他们努力筹措资金,却总被各种势力干扰,实在棘手。”

郑和一脸忧虑地回应:“陛下,杨嗣昌等人面对内忧外患,殚精竭虑。然而藩王和富商为了自身利益,置国家大局于不顾,给朝廷添了不少麻烦。如今边境危机,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姚广孝双手合十,神色凝重道:“陛下,杨嗣昌等人虽积极应对,但局势复杂,需统筹兼顾。既要稳定内部筹措赈灾款项,又要应对北方边境的威胁。这不仅考验他们的智慧,更考验他们的决断力。希望他们能想出良策,化解危机。”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坚定道:“是啊,局势紧迫,就看他们能否在这艰难处境中找到出路,保我大明安稳。”

宣德位面

朱瞻基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天幕,着急地说:“哎呀,怎么朝堂上总是麻烦不断呀!先是灾荒要筹钱赈灾,好不容易有点眉目了,北方边境又紧张起来。杨嗣昌他们好辛苦,总是在解决问题。”

杨士奇微笑着安慰道:“陛下别急,杨嗣昌他们有能力应对这些困难。虽然过程波折,但他们一直在努力想办法。只是这内忧外患同时出现,确实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

于谦神色沉稳,抱拳道:“陛下放心,杨嗣昌、洪承畴和孙传庭都是有勇有谋之人。他们面对这些困境,定会沉着冷静,找到应对之策。相信他们能化解危机,让国家恢复安稳。”

朱瞻基皱着眉头,担忧地说:“希望杨嗣昌他们能快点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难题,这样大家就不用提心吊胆啦。”

嘉靖位面

朱厚熜坐在椅子上,看着天幕,轻轻摇头:“这朝堂之乱,何时能休?赈灾款项筹措得艰难,边境又生变故。杨嗣昌他们虽有应对之策,却屡屡受阻,这局面不好收拾啊。”

严嵩在一旁赔着笑,点头称是:“大人所言极是,杨嗣昌等人面对诸多难题,费尽心思。只是各方势力各怀鬼胎,给他们推行举措造成很大阻碍。如今边境局势紧张,更让局势变得复杂。”

戚继光一脸严肃,抱拳道:“杨嗣昌他们在这复杂局势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对能力。但要解决内忧外患,需有更周全的策略。一方面要继续稳定内部,确保赈灾款项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边境防御,抵御敌军进犯。希望他们能统筹兼顾,化解危机。”

朱厚熜思索片刻,缓缓说道:“且看他们如何应对这复杂局面,若能妥善处理,也不失为朝廷栋梁。”

……

朱由检看着殿内沉默的群臣,心中焦急如焚:“北方边境危急,朕需要诸位爱卿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不可再耽搁!”

杨嗣昌率先打破沉默,出列奏道:“陛下,当务之急是调兵遣将,加强北方边境防御。可从临近边境的几个卫所抽调兵力,迅速驰援北方。同时,命兵部立刻筹备粮草和军备,确保前线物资充足。”

兵部尚书陈新甲面露难色:“杨大人,如今各地灾荒,粮草筹集本就困难,再加上要供应北方边境,压力实在太大。而且,临近卫所的兵力抽调后,当地防御也会出现空虚,恐生其他变故。”

洪承畴思索片刻说道:“陛下,陈大人所言非虚。或许可从内地一些相对太平的郡县抽调少量兵力,分散补充,既能加强北方边境防御,又不至于让地方防御太过薄弱。至于粮草,可号召边境百姓屯田积粮,给予一定的赋税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粮草运输的管理,减少损耗。”

孙传庭补充道:“陛下,除了兵力和粮草,情报也至关重要。应派遣得力探子,深入敌军内部,打探他们的真实意图和兵力部署,以便我们做出更精准的应对策略。”

朱由检微微点头:“诸位爱卿所言有理。杨爱卿,你统筹协调兵力调配之事;洪爱卿,负责粮草筹备和屯田事宜;孙爱卿,着重加强情报收集。务必尽快稳定北方边境局势。”

三人领命:“陛下放心,臣等定不辱使命。”

然而,就在三人准备着手执行任务时,朝堂上却有人提出了异议。御史高捷站出来说道:“陛下,如今灾荒未平,百姓困苦,此时抽调兵力、筹备粮草,无疑会加重百姓负担。且北方边境局势尚未明确,如此大动干戈,是否操之过急?”

杨嗣昌反驳道:“高御史,北方边境敌军调动频繁,形势危急。若不及时应对,一旦敌军入侵,百姓将遭受更大的苦难。此时加强防御,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高捷冷哼一声:“杨大人,这不过是你的一面之词。谁能保证这些措施不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借口?”

孙传庭忍不住说道:“高御史,国难当前,你不思如何解决问题,却在这里无端质疑。难道要等敌军兵临城下,你才肯重视?”

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争吵不休。朱由检眉头紧皱,大声说道:“够了!如今北方边境危机四伏,不是争吵的时候。朕意已决,杨爱卿、洪爱卿、孙爱卿按计划行事。高御史,若你有更好的办法,可随时上奏,若无,莫要再无端阻碍。”

高捷无奈,只得退下。杨嗣昌等人迅速展开行动。杨嗣昌忙着调配兵力,与各地卫所和郡县沟通协调;洪承畴则深入边境地区,鼓励百姓屯田积粮,同时督促相关官员筹备粮草;孙传庭精心挑选探子,秘密潜入敌军领地。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高捷虽表面上不再反对,但暗中却联合一些官员,给杨嗣昌等人的行动制造麻烦。他们在朝堂上不断弹劾杨嗣昌等人,称其在兵力调配和粮草筹备过程中存在滥用职权、中饱私囊的行为。

朱由检看着一份份弹劾奏章,心中疑惑。他再次召集群臣:“杨爱卿,近日弹劾你的奏章不断,说你在执行任务中有滥用职权等行为。你作何解释?”

杨嗣昌赶忙出列,一脸委屈:“陛下,臣一心只为国家,全力应对北方边境危机,从未有过任何不当行为。这些弹劾分明是有人故意陷害,企图阻碍防御计划。”

洪承畴和孙传庭也纷纷为杨嗣昌辩解:“陛下,杨大人所言属实。我们与杨大人一同执行任务,深知其尽心尽力,绝无贪污腐败之举。”

朱由检沉思片刻:“朕相信你们。但这些弹劾也不能置之不理。朕会派人暗中调查,若真有人故意陷害,朕绝不轻饶。杨爱卿,你继续推进防御计划,不可因这些弹劾而懈怠。”

杨嗣昌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不受干扰,全力以赴。”

杨嗣昌等人继续努力推进各项防御措施。随着探子陆续传来情报,孙传庭发现敌军似乎在故意制造大规模调动的假象,其真实目的可能另有蹊跷。

“杨大人、洪大人,根据探子回报,敌军的调动有些异常,不像是真正的大规模进犯。他们或许是想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趁机在其他方面有所动作。”孙传庭说道。

杨嗣昌眉头紧皱:“如此看来,敌军甚是狡猾。我们不能被他们的假象迷惑。洪大人,粮草筹备和屯田进展如何?”

洪承畴说道:“杨大人,粮草筹备正在紧张进行,但仍有部分郡县拖延。我已多次催促,可他们总有各种理由推脱。我怀疑其中有官员暗中捣鬼。”

杨嗣昌思索片刻:“看来高捷等人不仅在朝堂上弹劾我们,还在真实意图。洪大人,我与你一同去那些拖延的郡县,看看究竟是何原因。”

两人来到拖延粮草筹备的郡县,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原来是当地县令与一些富商勾结,企图囤积粮草,待价而沽。杨嗣昌大怒,当即下令将县令革职查办,并严惩了参与勾结的富商。

“这些人竟敢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了一己私利,阻碍粮草筹备。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杨嗣昌说道。

处理完此事后,粮草筹备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就在此时,朝堂上又传来消息,高捷等人联合一些藩王,以杨嗣昌等人在边境防御中处事不当为由,要求朱由检更换负责北方边境防御的官员。

“陛下,杨嗣昌等人在应对北方边境危机时,举措失当,导致民怨沸腾,边境局势也未见好转。恳请陛下另选贤能,主持边境防御事宜。”高捷上奏道。

朱由检看着高捷,心中不悦:“高御史,朕已派人调查,杨爱卿等人并无过错。你们屡次弹劾,究竟是何居心?”

高捷心中一慌,但仍强装镇定:“陛下,臣等只是为了国家着想,担心杨嗣昌等人误国。”

杨嗣昌站出来说道:“陛下,臣等一直在努力应对北方边境危机,虽遇到诸多阻碍,但各项防御措施都在稳步推进。如今敌军意图尚未明确,此时更换官员,只会让防御计划陷入混乱。”

洪承畴和孙传庭也纷纷附和:“陛下,此时更换官员实非明智之举。”

朱由检思索良久:“朕意已决,杨爱卿、洪爱卿、孙爱卿继续负责北方边境防御。高御史,若你再无端生事,朕定不轻饶。”

高捷无奈退下。杨嗣昌等人深知,高捷等人不会轻易罢休,后续恐怕还会有更多的麻烦。而北方边境敌军的真实意图尚未完全查清,局势依旧严峻。他们又该如何应对高捷等人的不断阻挠,同时破解北方边境敌军的阴谋?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朝堂上的斗争愈发激烈,局势愈发复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