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辽帝定鼎:萧峰携宝归朝定大理,西巡西夏布天下局(1/2)
姑苏城外的烽烟与尘埃尚未完全落定,暮色四合之际,一队轻骑已悄然出了城郭,蹄声踏碎江南的晚雾,朝着北方苍茫的天际线疾驰而去。
为首一人,正是身形魁梧、面容刚毅的辽帝萧峰,他一身玄色劲装,眉宇间虽带着几分历经世事的沉凝,却难掩眼底深处的锐利锋芒。
身旁的车驾中,阿碧一身素雅衣裙,静静端坐,她素手轻拢车帘一角,望着渐渐远去的姑苏城,眼中虽有不舍,却更多的是对身旁之人的追随与安心——自慕容氏覆灭,她便已将萧峰视作唯一的依靠,此番北归,亦是她新的归宿。
这一路晓行夜宿,非止一日。
待轻骑踏入辽国疆域,天地骤然开阔,万里草原如茵,长风猎猎,远处的牛羊如散落的星辰,剽悍的辽兵往来巡弋,一派强盛帝国的气象。
可萧峰心中清楚,这气象之下,仍需更深厚的底蕴支撑——而他此行自姑苏带回的,正是足以让大辽根基彻底稳固的“宝藏”。
那是慕容氏自燕国覆灭后,数百年间蛰伏积蓄的泼天财富,金银珠宝、珍奇古玩堆积如山,更有无数秘藏的粮草、兵器图谱与矿脉地图,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黄金长河,正随着他的归程,源源不断地注入大辽的心脏——上京临潢府。
当这支携带着巨额财富的队伍抵达上京时,整个临潢府都为之震动。
负责接收的官员打开一个个沉重的木箱,耀眼的金光几乎晃花了众人的眼,箱中整齐码放的金锭、银元宝,以及那些价值连城的玉器、珊瑚,让见惯了世面的辽廷老臣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消息传入宫中,萧峰却未有半分喜色,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这财富绝非供皇室奢靡享受的私产,而是大辽崛起的“血与肉”。
次日一早,萧峰便召来户部、兵部、工部三位重臣,于御书房内商议财富的调配之策。
御案上摊开的账册密密麻麻,记录着慕容氏财富的每一笔明细,萧峰手指重重敲在账册上,声音沉稳有力:“这笔钱,分作三成入户部,充作赈灾、兴修水利与开垦荒地之用,务必让边境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多产粮草;四成入兵部,全数投入军备,尤其是我大辽的铁骑——这是立国之本,半点马虎不得!剩下三成,拨给工部,令其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慕容氏秘藏的图谱,打造更精良的铠甲、更锋利的战刀,同时派人前往漠北草原,高价收购雄健的战马,越多越好!”
三位重臣闻言,皆是面露喜色,齐声领旨。
他们深知,萧峰此举直击要害——大辽骑兵本就天下闻名,若再配上更精良的装备与充足的粮饷,其战斗力必将飙升。
接下来的数月间,整个大辽都陷入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与备战之中。
工部的铁匠铺日夜不熄,炉火映红了半边天,一件件镶嵌着精铁、能抵御寻常刀箭的明光铠从炉中诞生;兵部的马场里,一匹匹来自漠北的良驹被精心驯养,骑士们骑着新马,挥舞着新铸的战刀,在草原上奔驰操练,刀光霍霍,马蹄声震得大地微微颤抖;户部则组织百姓开垦荒地,疏通河道,一片片农田在边境拔地而起,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粮仓渐渐充盈——大辽的底蕴,如同发酵的美酒,在悄然间醇厚了数倍不止,兵锋之盛,更胜往昔。
就在大辽上下厉兵秣马之际,一场决定南疆格局的朝会,在临潢府的金銮殿内如期举行。
殿外晨光熹微,殿内却气氛肃穆,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皆屏息凝神,目光灼灼地望着御座上的萧峰。
他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冲天冠,端坐于龙椅之上,周身散发着帝王的威严,目光扫过阶下群臣,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如惊雷般在殿内回荡:
“即日起,大理国除国,设为大辽大理郡!
着,大辽镇南将军段乔,晋为大理郡总管,总揽郡内一切军政要务!”
话音落下的瞬间,金銮殿内鸦雀无声,群臣皆是瞳孔骤缩,脸上写满了震惊——谁也没想到,萧峰竟会如此干脆利落地将大理纳入版图,而且是以“除国设郡”的方式,这意味着南疆之地,从此将彻底成为大辽的一部分!
短暂的寂静后,殿内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应和:“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纷纷跪倒在地,声音中满是激动与敬畏——他们清楚,这道诏令,是大辽向南扩张的关键一步,南疆的沃土、资源,将为大辽的强盛再添一把烈火。
萧峰抬手示意群臣起身,目光如炬,落在阶下左侧一位青年将领身上。
那将领约莫二十七八岁,身形挺拔,面容沉稳,一身银色铠甲衬得他愈发刚毅,正是镇南将军段乔。
段乔并非辽人,而是萧峰当年在中原游历之时结识,乃是段正淳私生子。
萧峰见他根骨奇佳,又心怀忠义,便将他带在身边,不仅亲手提拔他为将军,更将自己毕生所学的武艺与兵法倾囊相授,是他最为信任的嫡传弟子,忠诚毋庸置疑。
感受到萧峰的目光,段乔深吸一口气,越众而出,在殿中站定,随即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声音铿锵如铁,掷地有声:“臣,段乔,领旨!
臣必不负陛下重托!
定将大理郡彻底消化,清查户籍、整顿吏治、开垦农田、驯养战马,使其成为我大辽最稳固的南方粮仓、最优良的南方马场,更要将其打造成未来陛下剑指中原、南征大宋时,最锋利的跳板!”
“好!”萧峰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龙椅上的他微微前倾身体,语气带着十足的信任,“朕予你全权,一应人事任免、钱粮调配,皆可先行后奏。
朕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一年之内,朕要看到一个安稳、富庶、能为大辽提供源源不断支持的大理郡!”
“臣,遵旨!”段乔再次叩首,声音中充满了决心。
朝会结束后,段乔便带着萧峰拨付的五千精兵与一批粮草、官员,星夜兼程赶赴大理。
萧峰站在皇宫的高楼之上,望着段乔远去的方向,眼中露出几分欣慰——有段乔镇守大理,他便可以彻底放下南疆的心事,而大宋的西南门户,也已在不知不觉中,彻底向大辽敞开。
处理完大理的事务,萧峰的目光,缓缓转向了西方——那里,是西夏的疆域。
根据边境探马传回的密报,数日前,西夏内部发生动乱,西夏太后李秋水重返兴庆府,以雷霆手段平定叛乱,掌控了西夏的军政大权,成为了西夏实际上的掌权者。
萧峰对此早有关注,如今大理已定,西夏便成了他下一步的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