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背水一战(1/2)
明清两军在襄阳大战近两个月,将西城几乎打成了一片残瓦断垣。但偏偏城墙还是那么巍峨挺立,虽说城墙损毁的部位也不少,但毁坏程度终究要比襄阳城里面的那些建筑要好的多。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盖因明军将三十门“红夷大炮”和五十辆外号叫做“流星”的新式火箭厢车,架设在了岘山主峰“虎头峰”上。岘山距离襄阳西城最近处,仅三公里。红夷大炮的射程本就有三公里左右,再加上炮弹从高往下的抛物线运动加持,大炮的射程正好可以覆盖襄阳西城。至于“流星”火箭,则稍微差点,在平原无风状态下,最大射程只有一公里左右,其设计的初衷是像“一窝蜂”火箭厢车一样,打击敌军群,一般很少用来攻坚。但在“虎头峰”上,有强劲的西北风助力,又居高临下,射程刚好能达到三公里,正好可以覆盖西城建筑群。
这两种大杀器,是杜仕希特地从鏖战岗大营,找自己的老上司李昭,特地调过来的。之后又花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才将这二十门“红夷大炮”和“流星”运上“虎头峰”,其中光是推车和拉炮的军汉,就动用了两千多人,骡马更是累死了上百头。相当于在山上开凿了一个王侯级陵墓的劳动当量标准。
花费是不小,但打击力度却是相当好。神鸦军炮营和火箭营的官兵们,每天要向城内轰击铁弹五百多枚、火箭两千余发。饱和式的攻击直接将襄阳西城炸成了一片瓦砾。官署、军械库都被夷为了平地,另外还有大量木质民房也被铺天盖地的火箭烧成了一片白地。战争是残酷无比的,铁弹和火箭可不会分你是清军还是百姓。在战争尚未取得胜利前,任何一个将领都不会跟你空谈什么仁义道德,因为这些东西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去谈!
明军高强度炮击襄阳整整一个月,给左部士卒造成了不小的战损。开战前,左梦庚麾下尚有一万两千余兵,经过明军连续不断的炮击和连绵不绝的攻城战消耗,左部战死、重伤、失踪者高达七千多人,战损已经超过了一半。而且更要命的是,每天生活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炮轰下,给还活着的左部士卒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许多士卒如今只要一听到炮声,就两股战战、抱头痛哭。而且城内也没有地方能让他们退下来休整,营房都让炸平了,只能每天缩在襄阳的城墙上安歇片刻。左部已经处于行将崩溃的状态。
二月三十日,明军发起了对襄阳的总攻。两个月来的攻城战也同样消耗了金李杜三部兵力,八千多明军将士倒在了襄阳城下。所以,为了增补总攻兵力的厚度,荆楚兵团主帅李昭,特地将他的亲密战友——猛将史介,从北岸鏖战岗大营调至了南岸的襄阳城下,参与总攻。
随着“虎头峰”上的重炮轰鸣声响起,两万明军乌泱泱的扑向了襄阳城。人一上万,无边无际。整营整营的明军将士们,推着攻城锤、云梯、箭楼、刀车等攻城器械,跨过浮桥,嘶吼着奔向城墙。不断有人倒下,又不断有人填补战位,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了血与火的战争里。
襄阳西城的角楼,早在半个月前就被明军的重炮削掉了半个楼顶。此时左梦庚正灰头土脸的在这座残破的角楼里,俯视整片战场。他的脸色很不好看,额头上冒出了豆粒大的汗珠。左梦庚心中知道襄阳已经成了强弩之末,若是北岸樊城的清军再不来援,估计这次就要城破人亡了。
左梦庚摸了摸脑后的辫子,又很不甘心,自己好不容易被多尔衮抬入了汉军旗,成为了满洲“巴图鲁”......难道就么败亡在这襄阳城里了?他转头将视线投向对岸的樊城,那边到底什么情况了?为何自己坚守了两个月,阿济格却连一兵一卒都没支援?
让左梦庚日思夜想的阿济格此时也陷在了战争泥潭之中,无法自拔。阿济格不是没想过要派兵救援襄阳,但李昭实在是太恶心了,像块臭狗屎一样沾上了他。不管白天黑夜,清军骑兵只要一出樊城,就立马会被游曳在樊城周遭的明军“夜不收”盯上,然后就是成群的“夜不收”死死黏住清军骑兵,将这些八旗兵恶心坏了,但又无可奈何。
这日,阿济格见襄阳那边炮声隆隆,明军喊杀声远超从前,心中猜测应是明军发起了总攻。他十分怀疑左梦庚那厮还守不守得住襄阳。阿济格再也不敢耽误了,决定从三洲口强渡汉水,救援襄阳。
汉江以北的三洲口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原渡口。春风吹过嫩绿的草芽,卷起地上的沙砾与血腥气。草地上,阿济格的两万清军步骑列成楔形阵,马蹄在沙地上刨出深深的蹄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