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天下腰膂—襄阳(1/2)
战争机器一旦运转,就很难停下。正月天寒地冻,楚地却烽火连天,打成了一锅粥。
左梦庚狼狈逃至襄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报清廷武昌遭袭之事。他把武昌丢失的所有责任,一股脑的全推到了金声桓和林天擎身上,称两人内外勾结、献城为逆,将自己的责任倒是摘得干干净净。
多尔衮又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左梦庚推卸责任的说辞。只不过如今金声桓确实反了,林天擎又死在了武昌,根本没人来驳斥左梦庚的这番推责之言。而且最关键的是左梦庚这厮手里还有兵啊,朝廷现阶段还要依靠左梦庚守襄阳,故此多尔衮也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事。清廷最终只是安抚了左梦庚几句,然后转头就将林天擎在北京的妻儿老小全部处死,将武昌战败的事责,草草了结。只是可怜林天擎至死都没有换来家人的善终。
襄阳,号称“天下腰膂”,不管是“秦楚争霸”还是“宋蒙相争”,这座军镇的得失,都关乎着一地一国之兴亡。尤其是以当今天下局势来说,襄阳的地理位置更像是一道水坝上的闸口,谁占据了这个闸口,谁就可以选择泄洪的方向。因为其地处南阳盆地,西接汉中、南临荆楚,东靠中原、北抵关中,乃是华中通道之地。荆楚方面之明军,无论是要北伐关中、收复西安,还是要东征徐淮、会师中原,都绕不开襄阳;反之,清廷要扼守晋陕豫三省,就必须守住襄阳这个闸口,否则华中方面的明军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涌入这三省之地来。
正月初七,金声桓、李过、杜士希三部明军连兵两万,攻打襄阳。
襄阳城作为军事重镇,城防自然不是虚的。其城高墙深,又引入汉江为护城河,河面宽达两百五十余米,居天下护城河之首。三部明军望河兴叹,光是架设浮桥、运送攻城器械就极为不易。明军在此苦战七日,连襄阳的城皮都没有摸到,战局一时陷入僵持。
襄阳如此重要,满清自然不会将安危系在左梦庚身上。正月十六,英王阿济格率军两万经商山古道,出武关,增援襄阳。
阿济格到达襄阳后,并没有急着入城,而是选择将大军入驻襄阳的子母城——樊城,然后以轻骑骚扰明军。
阿济格的战术极大的威胁了正在攻城的明军,再加上敌我兵力遭到逆转,此时已不适合攻城。于是金李杜三部明军选择暂停进攻,转而退守岘山大营,以待后援。
明清两军在襄阳形成对峙态势后,楚王孙稷侠急令吴中侯、左军都指挥使李昭率部驰援。同时隆武帝也给堵胤锡下诏,勉力其光复全楚之地。
堵胤锡和李昭收到诏书和军令后,不敢有半点贻误,一同星夜入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