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520章 悲催的霞飞

第520章 悲催的霞飞(2/2)

目录

协约国这边的伤亡就高达30万人,其中法国人的伤亡就超过了一半,总伤亡近16万人。

付出了16万人的伤亡,法国到底获得了什么呢?战线往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平均一天推进战线300米,和之前相比堪称一塌糊涂。

终于,法国政府再也忍受不了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表现了。

这场号称能让法国全面收复国土的反攻战役,最终却让法国承担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如今别说全面收复国土了,许多军队到现在还没能跨过索姆河。

仍然有大片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这让霞飞在索姆河战役发动之前的口号变成笑话,也最终成了法国政府向霞飞发难的借口。

1914年10月29日,法国方面正式授予总参谋长霞飞陆军元帅的军衔。

可别以为这是对霞飞的褒奖和晋升。因为原本作为总参谋长掌握军权的霞飞,在军衔晋升后反而失去了总参谋长的职位,被改任为法国政府军事总顾问。

先不说这个职位完全是为霞飞临时设立的,就算不是草草创立,军事总顾问也绝对没有任何权力和话语权。

军事行动方面有总参谋部,军事指挥方面有陆军总司令和各集团军的司令,总顾问能发挥多少作用呢?

再考虑到霞飞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新任法国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只要不想被霞飞架空,就必须将霞飞曾经任命的集团军总司令和军方高层全部替换,换成忠诚于自己的人选。

这也代表着,霞飞失去总参谋长和陆军总司令的职位之后,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所有在军方的支持者。

值得一提的是,对霞飞的发难实际上是早有预谋的。

霞飞掌握了法国的军权,但法国政府并不喜欢这位军方高层。因为霞飞除了制定法国军队的进攻计划,还喜欢干预法国政府的政务。

这一点才是法国政府无法容忍的,不可接受的程度远胜于霞飞在索姆河战役中的失败。

接替霞飞的,是在凡尔登战役中表现不俗的尼维尔将军。

说是表现不俗,实际上也就是在矮子里拔高个。让法国政府选择尼威尔将军担任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较为短暂的履历,让法国政府认为很好拿捏。

因为有了霞飞这个前车之鉴,法国政府在选择新任总参谋长的时候,一直希望挑选一位不会干涉政事的将军。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法国政府当然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

一位在和平时期过度干涉政事的将军,要么他主动发动政变窃取政权,要么就等着被政府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拿捏。

但如果是在战争时期,那法国政府是没有任何手段去拿捏一位手握权力的军方领导者的。

因为根据规定,战争时期法国的所有军队,可都是要听从总参谋部和总参谋长的调动的。

霞飞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制定的进攻计划各部队必须严格完成,否则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更换总司令人选。

在这样的情况下,霞飞能做到对军队的高度掌控,这也是法国政府对霞飞过度干涉政事无能为力的原因。

只有找到作战不利的借口,外加找到一个很好的时机,这样才能如愿更换总参谋长的人选。

对于法国突然更换总参谋长的行为,西班牙方面也不好过多发表看法。

其实在卡洛看来,法国更换的新任总参谋长尼维尔,在能力方面还不如霞飞。

霞飞虽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总体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尼维尔,这个人的特点和德国现任总参谋长法金汉相似,都是在世界大战中被快速提拔,这才步入了陆军高层。

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现任法国总参谋长尼维尔只是法国炮兵部队的一个上校而已。

虽然上校也不能算是底层军官,但绝对也够不到上层军官的级别,只能算是中层军官。

这样的人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成为法国军队的绝对掌权者,对于目前急需胜利的法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其实也只能说明,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在德国内部有着权力斗争的同时,法国内部当然也会有权力斗争。

更别提俄国内部的矛盾更加激烈,政府和革命党之间的仇恨,足以让革命党人完全不在乎正在进行的世界大战。

奥匈帝国内部也有这样的矛盾。等到奥匈帝国危难的那一刻,奥地利和匈牙利可不一定会站在一起。

其实就连英国内部,也是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以及同盟国派和协约国派多个派系的。

和这些国家相比,西班牙国内目前还是比较平静的。一方面是因为西班牙现有的政治体系几乎都是在革命之后才建立的,再加上当时的革命和后续的改革对保守派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洗,这才让现有的西班牙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相较于协约国内部对法国更换总参谋长人选的平静,当同盟国得知这条消息之后,引起的反应还是比较剧烈的。

德国和法国作战已经长达数年,德国内部对法国的几位军方高层,调查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对于法国现任参谋长尼维尔,德国政府肯定也是经过调查的。德国内部对这位新任法国总参谋长同样也不看好,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认为,这可能是德国发动反攻的好机会。

没了西班牙坦克这个底牌,再加上法国自己更换了一位能力更差的总参谋长,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在经过和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以及德皇威廉二世的商量之后,德国在东线战场的重要军官,兴登堡的左膀右臂鲁登道夫亲自前往了索姆河前线,担任德国西线战场右翼军队的总参谋长。

鲁登道夫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才能,他在到来西线战场之后,很快发现了德军在作战中的不足。

在和前线的诸多士兵进行过交流之后,再根据西线战场的现状,鲁登道夫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大作,一种崭新的战争理论《防御战争的作战方式》。

索姆河前线的德国军队按照鲁登道夫在《防御战争的作战方式》一文中所说的,不再追求大规模步兵奔赴前线,而是重点依靠机枪阵地。

德军将大量的分散的机枪阵地部署在前线,并且呈外松内密的形式。如果协约国的军队在最外围的前线打开了一道缺口,那就直接将缺口放给协约国,任由他们派遣军队继续深入。

因为越往里机枪阵地就越多的原因,这些盲目冲入阵地的协约国军队,要面临的是大量的机枪阵地和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

到时候就会如同瓮中捉鳖一般,轻松的解决冲入防线的敌军。

为了配合前线的部署,德军的大部分军队并不会部署在前线太靠外围的位置,而是会在更后方随时准备。

这么做不仅能够防止协约国最开始的火炮轰炸对军队造成太大的伤亡,也能在防线被协约国突破的时候,让军队及时填补空缺,确保防线不会被真的攻破。

其实按照鲁登道夫的计划,如果德军真的这么做了,确实能在索姆河战役中起到极大的作用。

但比较可惜的是,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大多处于防御方,只能用到理论中的第一条,后续的反攻大概率是用不上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鲁登道夫所提出的理论对战争确实有着极大的帮助。德国没能在索姆河战役中用上这样的理论,但在后续的作战中确实用到了。

而且毫不夸张的说,鲁登道夫所提出的军事理论,有效地减缓了德国战败的速度,甚至为战争后期的德国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只是这个世界的趋势注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发展,协约国目前在索姆河战役中取得的成果,可比历史中取得的成果要多得多。

鲁登道夫的到来对德国没有起到太大的帮助。虽然他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德军的伤亡,但对于伤亡已经接近百万人的索姆河战役来说,减少的那么一点伤亡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甚至协约国这边可以不在乎伤亡,法国要的是收复国土,要的是不断的战争胜利带来的军心和民心的加持。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的话,目前的协约国实际上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法国政府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至于颇有些委屈的总参谋长霞飞,现在好像也没人在乎他的意见。

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索姆河前线的巨大伤亡,卡洛实际上还是喜闻乐见的。

别看索姆河战役已经有上百万的伤亡,其中大多数伤亡都来自于德法两国。

至于西班牙,目前的伤亡只有不到15万人,其中有一部分还是殖民地军队,这对西班牙来说当然是能够接受的。ru2029

u2029六千字第二更,求支持!求月票!

u2029

u2029u2029u2029u2029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