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大周第一条水泥路(1/2)
独孤明好奇地拿起册子,翻开一看,只见里面详细地记录着一项计划:让富户们借钱给朝廷修路,年息五分,十年还清。
一旁的老尚书见状,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喊道:“朝廷岂能向民间借贷?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啊!”
然而,独孤明并没有被老尚书的话语所动摇。他静静地凝视着册子中的内容,尤其是那些绘制得极为精细的工程图,上面不仅标注着服务区、排水沟等设施,还有一条标准化的官道。
独孤明的手指缓缓地抚过这些线条,仿佛能够感受到这条道路未来的繁荣景象。突然,他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猛地抓起桌上的朱笔,毫不犹豫地在册子上批下了一个大大的“准”字。
第一阶段:筹备与说服
1. 概念提出与命名:
李宝儿深知“水泥”这个词汇在古代社会显得过于现代和突兀,如果直接使用这个名称,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给这种新型建筑材料取一个更符合当时人们认知的名字——“胶泥”。
当她向萧谨言和工部的官员们介绍这种材料时,她详细地解释道:“此胶泥,乃是以石为骨,以土为肉,以水为血,三者相互融合,凝则坚如磐石,可承车马百年。”
这个形象的比喻让在场的人对胶泥的特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2. 技术准备:
为了成功制造出胶泥,李宝儿首先列出了所需的原料清单。其中包括:石灰石(用于烧制石灰)、黏土(提供硅铝成分)以及石膏(用于调节凝固时间)。
凭借着她对现代地理知识的了解,李宝儿能够准确地指出在洛京附近的山脉中存在着适合开采这些原料的矿场。
她向工部的官员们详细描述了这些矿场的位置和特点,并建议他们尽快组织人员进行勘探和开采。
“烧结法”的简化:
在没有现代回转窑的情况下,李宝儿展现出了她非凡的创造力和智慧。她精心设计了一种独特的“阶梯式土窑”,这种土窑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她对烧制工艺的深入理解。
首先,李宝儿指导工匠们将石灰石与黏土按照大致的比例进行混合,并将其粉碎成细粉。然后,这些混合好的原料被送入窑中,在高温下进行煅烧,最终形成了“熟料”。
接下来,李宝儿又加入了适量的石膏,并将其与“熟料”一同磨成细粉。然而,最初的研磨过程非常缓慢,因为他们使用的是传统的石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宝儿灵机一动,画出了一幅水轮驱动的石碾草图。
通过利用河道的水力,水轮驱动的石碾能够快速地转动,大大提高了研磨的效率。这一创新不仅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还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顺畅。
标准制定:
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李宝儿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有效的质量检验标准——“胶泥净浆小饼”。这个标准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