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垒固绞肉机(二)(1/2)
“太好了!继续放!”
金志南亲眼看到了霰弹枪的威力,不由得精神一振。
警卫连根本不用瞄准,霰弹枪在堑壕这种距离里就像地狱的开门钥匙,
每打一枪,前面就出现一片混成浆糊的血泥。
随着冲上来的日军越来越多,金志南也命令持有自动武器的火力班组也压了上来。
火力班组装备的汤姆逊M1928A1型、M1型冲锋枪、斯登MkII型冲锋枪等单兵自动火力是英军的仓库里翻出来的,
英军获得的汤姆逊主要是美国陆军的制式型号,而非早期黑帮使用的复杂版本。
使用20发弹匣和50发弹鼓。
使用弹鼓时,火力持续性非常强,但重量也很大。
由于数量相对较少且性能可靠,它通常只配发给军官、士官、侦察部队或突击队等精锐人员,
但是包国维在扫荡了英军的多个军火库后,将这些武器直接下放到最基层中。
汤姆逊M1928A1最先冲出堑壕口。
沉重的枪身在士兵手里被握得像一把铁棍,每一次扣机都震得虎口发麻——
“突突突突突——!”
四五十米内的鬼子像被铁锤砸到胸口,整排整排地往后仰摔,
弹雨把他们打得腿部乱抖,跪在铁丝网前再也站不起来。
托腮木托上的花纹沾满泥,
枪口火焰亮得像在堑壕里闪电。
另一个士兵拎着汤姆逊M1型贴着壕沟快速推进。
他不需要看准,只要冲着人影密的方向扔过去一梭,
鬼子就像被连环重拳击中,身体不停往后蹿。
短梭火力连着几次“咔哒”急停、再爆发,
带着那种M1独有的干脆金属回音,
每一发都像能把对方胸骨打碎。
壕沟转角处,几个士兵端着斯登MkII冲了过来。
那细长黑管在烟雾中摇动,像几条灵活的黑蛇。
他们几乎不瞄准,
边移动边扫射,
子弹像一串串细火线穿过泥浆,把扑上壕沟的鬼子打得浑身不断抽搐。
斯登的速射配合壕沟狭窄地形,像是专为这种地方生的——
枪声尖锐、节奏快,每一次扫射都逼得鬼子在泥里爬不动。
轻机枪、汤姆逊、斯登,三种火力线在堑壕前汇成一张锁喉一样的网。
鬼子第二排刚刚越过铁丝网,
就被这股火力打得东倒西歪,
像被看不见的巨手推倒一排排草垛。
鬼子被压得抬不起头,但他们还是叫喊着往堑壕边贴近。
距离缩到不足十米。
步枪、冲锋枪、霰弹枪的爆炸声乱成一锅。
子弹从堑壕口穿过时,把泥浆喷到士兵脸上像被泼油。
有几个鬼子扑上堑壕边沿,被霰弹枪手抬手就是一枪——
近得几乎能看到霰弹丸射进肉里炸开的瞬间。
有的鬼子扑得太快,霰弹枪手没时间换弹,
直接抡起枪托往鬼子脸上砸下去,把颧骨砸成一滩碎泥,
还没等对方倒下,又把装着刺刀的霰弹枪顶在敌人胸口一推——
“去死吧——!”
刺刀从胸骨直插进去,能听到骨头裂开的干脆声。
堑壕战变成了毫无距离的混战。
有鬼子跳进壕沟,被远征军士兵一脚踢倒在泥里,
两人在泥浆里死死抱住对方翻滚。
日军用匕首往远征军腰间捅,
远征军忍痛压下去,用死力掐住对方脖子。
泥里全是血,两人滚着滚着,再没动静。
另一边,一个霰弹枪手刚刚换上一发子弹就被一个鬼子扑住嗓子。
他用尽全身力气把敌人往堑壕壁上一撞,自己勾着枪托把霰弹枪拽回手里,
反架,
倒手,
抬枪,
扣扳机——
“轰!”
霰弹在堑壕里炸成一团白雾,鬼子的脸被撕掉一半。
自动火力趁乱重新压上前沿,轻机枪扫过堑壕外沿,把又想爬上来的鬼子打得翻滚下土坡。
整条堑壕像在呐喊。
“顶住!”
“霰弹枪退回来换好子弹再往前顶!”
“自动火力靠上去——压住他们!”
枪声、惨叫、爆炸、泥水,被踩碎的树根……
所有声音混成一股猛烈的热浪。
十几分钟的混战后,堑壕前沿的土地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尸体压着尸体,断肢和破碎的装备挤在一起,像一道被战火硬生生堆起的墙。
林缘那块地方被霰弹枪反复撕过,呈现出一种暗红的水泽状泥液。
鬼子倒得密密麻麻,有的被打得整个人陷在泥里,只露出半张脸。
日军这次压上来的是整整一个步兵大队。
树林像被挤开一样,人影不断从烟里涌出,往那条狭窄的堑壕口猛扑。
前沿阵地太窄,毛子临时只能把两个连卡在这里挡。
现在,这不足二百米的壕沟口,几乎已经被敌人的身影填满。
双方指挥官都死盯着这里,没有谁敢让炮兵开火。
再往前推半码,炮弹就不是炸敌人,而是炸自己人了。
523团本就是模范师第一旅第一团的老底子,官兵一向以战死为荣,
因此作战十分顽强。
左侧堑壕口,一名士兵肩膀被子弹贯穿,整条手臂都是血。
他咬着牙,把枪夹在腋下继续往外射——子弹每次跳膛都把他身体震得一抖。
另一名士兵腿被打穿,从膝盖往下都是被泥和血浸透的绑腿。
他一手拖着枪,一手撑地,半跪半爬地贴着土堤前沿射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