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香火情(2/2)
王清晨偶有闲暇,也会亲自考校几人学问,发现几人还是有些区别的,郑邦根基扎实,多从时事出发,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出自出院的几位也不是庸才,于经义策论上颇有见解,确是可造之才,只是谈及实务,相比郑邦稍显不足。
王清晨因材施教,多有提拔,甚至将自己在各部历练的经历拿出来与他们分析。
几人听得认真,乖得就像三好学生,尊师重道这一块算是彻底拿捏。
王清晨也几次应邀在会馆里为其他学子集中答疑,一时竟有些学派长老的既视感。
其他慕名而来的举子甚至将嵩阳会馆堵得水泄不通。
这足以看出王清晨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
同时他也贡献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亲笔签名,那是一本全都是他诗词的手抄本,里面错字不少,不过足以见其用心。
六月十五,恩科开考。
天气已经十分炎热,这可并不是个考试的好时候,这时候不仅天气炎热,而且天气说变就变,雨水也比平时更多,且多是疾风骤雨。
王清晨虽然为他们准备了不少防备物品,但也为他们捏了把汗。
数千举子涌入贡院,历经九天的鏖战。
放榜那日,郑邦果然高中,名次虽不算顶尖,也在二甲之列,赐进士出身。
郑彦喜极而泣,郑邦亦是激动不已,父子二人对王清晨也是不胜感激。
“邦儿能有今日,全仗师叔(弟)提点照拂!”郑彦拉着儿子就要行大礼。
王清晨连忙扶住:“郑兄切莫如此,是郑邦自己争气,方有今日功名。皆是蒙师在天之灵庇佑。”
……
果然不出王清晨所料,赵楷恩科结束之后便告老还乡,三推三拒,梁朝给足了这位老臣颜面,终于将其放还,他这也算是完美收官。
新任中书令由工部尚书农禾担任,这是谁也没想到的。
农禾唯一的优势算是梁朝的直系,当初梁朝初入朝堂便是在他手下水部司任职。
至于工部尚书则由吏部左侍郎章牍补缺,这也是最早投靠梁朝的官员,升迁速度不比王清晨慢。
朝局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更替,逐渐朝着稳定、集权的方向发展。
这是可以预料的,也是不可逆的。
郑邦授官那日,王清晨特意在府中设了小宴送行。
新科进士大多授了京外实缺,郑邦也不例外,被派往淮南一个中县任县令。
虽不比京官清贵,却也是百里侯,正合他重新出发。
城门口王清晨接连送走赵楷和郑邦,王清晨心中少了几分因果,却多了念想。
……
夏去秋来,昌武二年在相对平稳中缓缓过渡。
漠北再没有消息传来,边境的摩擦也出乎王清晨预料的并未再次发生。
漠北军与朝廷边军似有默契,各自巩固地盘,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朝堂之上,随着赵楷的彻底退出,梁朝的权威日益巩固,新政推行愈发顺畅。
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朔商业开始繁荣,国库今年商税较往年至少增加了三成。
这不仅依赖于朝廷接连发出的宽松政策,也得益于王清晨早就开始的货币改革。
此时终于开始慢慢发挥成效。
一切貌似都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正在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八月十五
这是自王清晚封后之后首次省亲,可惜梁朝忙于政事并未同行,于勤勉这块,梁朝无可指摘。
“陛下他每天都要处理政务到深夜,这么下去他身体恐怕也……”王清晚没有说下去,但是对于梁朝的关心也是肉眼可见。
王清晨没想到梁朝竟然如此拼命,这个皇帝非当不可吗?
想起这个,王清晨就是一个冷战,偷偷摸鱼不好吗?
赶紧将小丫头抱过来捏了捏脸愉悦一下身心。
两个几乎同龄的小家伙正害羞地躲在双方父母的怀里对视,很快梁午便败下阵来。
小文瑜很高兴,嘻嘻笑着便躲进王清晨的怀里。
“陛下勤政是万民之福,但龙体安康更是社稷根本。你既为六宫之主,当多劝陛下珍重。”他斟酌着词句,不敢说的太重。
说起来除了大朝会,王清晨也很久没见到梁朝了,双方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疏远许多。
“兄长说的是。只是陛下性子执拗,旁人很难改变其心意,我也劝说不动。”王清晚轻叹一声,眼底掠过一丝忧色。
不过还是把心中的温柔给了两个孩子。
包括源冰在内,几人都是一阵沉默,涉及陛下,几人说话都是慎之又慎。
送走王清晚及两个孩子,王清晨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要不要把内阁搞出来。
他担心这样下去,梁朝的身体迟早坚持不住,凭着年轻他还可以顶一顶,但是,长此以往身体肯定要遭。
不过“内阁”之议一旦提出,必将震动朝野。
这可是对沿袭数百年的朝堂制度的颠覆。
而且分的是左右相的权力,集中的则是皇帝的权力。
梁朝自然笑看,至于杜秀臣和王冕恐怕就笑不出来了。
如果丞相制度在他们手中终结,那他们说不得就要名垂青史了!
但想到这庞大帝国仅靠一人支撑的艰难,他终是提起了笔。
“臣王清晨谨奏:伏惟陛下勤政爱民,日理万机,夙夜匪懈。然天子之体,系社稷安危,万民所望。今奏章浩繁,事无巨细皆待圣裁,臣恐陛下过劳,有损龙体。臣愚见,可否于朝中择德才兼备之臣数人,协理文书,参预机务,为陛下分忧……”
他写得极为谨慎,反复推敲措辞,力求既达其意,又不至伤同僚之谊。
当然,这并非成熟的内阁制度,更像是一个过渡性的“参议”机构,但已是当下能想到的最可行的方案。
若是当真提出“内阁制”,王清晨恐怕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参议更多的算是军师,幕僚,顾问之类,表面来看,并不涉及权力。
奏章呈上三日,宫中毫无动静。
就在王清晨以为石沉大海时,第四日散朝后,内侍却单独传召他至御书房。
梁朝坐在书案后,眼下有着明显的青黑,但精神尚可,王清晨没有贸然脉诊,只是简单望诊心中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