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 第541章 行业震动(1W)(求月票)

第541章 行业震动(1W)(求月票)(2/2)

目录

朱泽辉用手抓了两下头皮,问道:「你觉得碳矽集团可以实现今年3万辆的目标吗?」

俞兴认为这个问法就很不错,答道:「只要供应稳定,我觉得今年的目标可以是5-6万辆。」

朱泽辉大喜,还没说话就听到对面继续往下说。

「不过,我们已经在筹备生产线的扩产了。」俞兴接著说道,「不管今年还能不能继续提高到7、8万辆,我们对明年的期望已经更高了。」

虽然明年的补贴肯定会下滑,但不会减少太高,而考虑随著「九州」交付量与进一步的宣传推广,明年有理由相信会迎来不小的涨幅爆发。

俞兴最后说道:「如果市场的销售情况能顺利,我们会考虑启动赴美上市的筹备,因为SEC那边的流程需要很久,假如10月或11月申请,可能得等到明年六月才能正式上市,但我们可以用新兴成长公司EGC的简化披露规则,整体流程或许能更快一些。」

朱泽辉吃了一惊,他之前都是听过俞总的构想,但都只以为属于类似画饼的描述,现在这边首款车型刚开售没几天,那边就考虑赴美上市。

他不知道什么EGC简化披露,就觉得俞总这种口吻是对流程已经有了解的。

「俞总,碳矽集团这么快上市的考虑是什么?」朱泽辉沉吟道。

俞兴答道:「九州已经上市了,而且反响不错,我们认为这不光是因为存在补贴,也是因为我们对市场的定位是准确的,一旦规模上来,即便补贴滑坡,我们也能拥有竞争力。」

「补贴推了我们一把,但九州本身的产品力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二级市场的资本运作,继续把这种定位的市场吃下来,也为后续更多的车型竞争做准备。」

「IPO的资金会拿来做研发和二期工厂的建设。」

这是俞兴之前考虑到的规划,九州在市场上的初步验证可以继续往这个方向推进。

朱泽辉只觉脑子晕晕的,连续的大消息都需要好好消化。

他自己都有点不知道说了什么的鼓励两句,挂完电话就开始抽烟,如此连续抽了三支之后终于悠然叹息。

这一顿抽烟是抽过瘾了。

朱泽辉也回过味了,碳矽集团就是新能源产业的排头兵!

什么叫排头兵?

敢闯敢试!先行先试!

临港呢?

那就是未来新能源产业集群与创新高地!

他端起茶杯,喝了半杯凉茶,挪动屁股想去碳矽看看情况又觉自己会影响人家正常的工作,最终还是带著满意、惊讶乃至于一丝窃喜的稳坐在办公室里。

另一边的俞兴和领导简单聊了公司今年大的动作,很快就继续处理自己手上的工作,又约好了与几家主要供应商在下周的见面。

只是,傍晚的时候,秘书章阳煦匆匆走进办公室,提到一个来自友商的消息。

广汽丰田的副总经理李晖接受媒体采访,公开谈论了一体化压铸技术的不确定性,认为这种没有经过验证的技术不应该草率的放在汽车这类产品之上。

俞兴皱眉看了看微博上第一时间的报导内容,发现对方除了炮轰一体化压铸技术,还委婉的聊了行业里订单注水的乱象。

毫无疑问,这同样是在针对「九州」网传的数据。

碳矽集团是没有公开小定订单的,当然,不是不愿意聊,而是要用更权威的数据来制作周榜,小定数据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但外界已经传得风风火火。

最早是出自百晓生论坛上的供应商员工爆料贴,后来微博上也有动静,而随著比亚迪高管在朋友圈的短评与祝贺,「九州」热卖似乎成了较为确凿的消息。

「李晖,广汽丰田的,他挺还敏锐啊。」俞兴摇摇头,「不用管他,我们自己手上的事都忙不过来呢。」

章阳煦见老板这么说,也就只留个注意力。

不过,李晖确实很敏锐。

他是广汽丰田的副总经理,手上就负责著汉兰达的业务。

虽然没来参加碳矽集团的发布会,也还是对这家新车企有好奇的,尤其听说对方有和汉兰达进行对比,就更是有了留意。

李晖是23号抵达的申城,到这边是为改款汉兰达在申城车展的亮相做一些筹备工作,他在24号听到了网络流传的数据,对于九州数千的订单只是置之一笑。

新车企炒热度的稚嫩手段罢了。

然而,事情在24日的深夜出现变化。

李晖在晚上十点多结束酒局,乘车路过浦东的世纪汇购物中心,忽然不经意的瞧见了「碳矽」的名字,勾著脑袋回头看就觉那边灯火通明的还有人在。

他立即让司机从路口调头,再次路过的确认了这家碳矽集团4S店的情况。

临近深夜11点,怎么还会有员工和顾客在?

李晖愕然的下车,走进一瞧便被当成顾客接待,至此才真正见到「九州」的实物,摸到了车内的用料,瞧见了丰富的配置。

「先生,我们要下班了,明天或者哪天你有时间,我们可以接你试驾。」员工礼貌的询问李晖,「您留个联系方式,看看哪天方便呢?」

李晖只是摇头,不发一言的离开碳矽门店。

他坐进车里再看手表,时间已经超过11点。

李晖在门店里短短的十分钟,除了感受到最后的顾客不是托,还很轻易的发现一个共同点,出声的员工们都有些嗓音嘶哑。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之后再回想网传数据,心里便有点不寒而栗了。

六座车型,家庭用户,丰富配置,以及免费的牌照。

李晖迭加之前知道的消息,知道碳矽集团是一家真敢于把补贴用到车身上的车企,而它不同于比亚迪强调电机在车速上的优势,已经开始贴合用户们更真切的需求。

他心情有些沉重,隐约出现一个判断,汉兰达要迎来挑战了。

李晖回到酒店,继续检索碳矽集团的相关消息,发现它并没有官宣的数据,而相关媒体也没进行过这样的报导。

难道网传数据还是有水分?只是申城门店的流量很大?又或者,碳矽集团在宣传方面的经验不足?

李晖心里存了疑问,转而便交代秘书在次日蹲守碳矽门店,直接用最笨的方法,一组组的数著一天的客流量。

到了25日的晚上,结束工作的李晖招来秘书。

「李总,我今天一组组的数了,差不多有将近150组客户。」秘书蹲了一天,也惊讶于碳矽门店的超负荷工作。

李晖有著丰富的工作经验,心里默算这种数据,认为碳矽的数千单确实掺水了,但没掺太多。

与直觉不同,广汽丰田的数据里显示,其实中高端车型的进店转化比率反而高于经济型车型,前者的目标客群精准,甚至可以做到30%-40%,后者则低到10%-15%。

越是高端的车型,竞品其实就那些,而经济型车型早就是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客户们可以比较的车型太多。

李晖今天特意没有喝太多的酒,这会琢磨著碳矽集团的竞争,心里便直踌躇。

申城是汉兰达的重点城市市场。

或者说,北上广深这类被碳矽集团重点进攻的市场也是汉兰达的传统地盘,往年贡献了超过40%的年度销量。

现在冒出来一款这样的「九州」……最重要的是,新能源能够提供免费的牌照,这会迭加很大的优势。

汉兰达今年改款,年度目标是保9冲10,如果被「九州」分走蛋糕,那就真是一个大麻烦,因为,它不会仅在这一年产生竞争。

李晖颇为烦躁的在酒店里走来走去,心里满是对公司的抱怨。

他个人其实是比较看好新能源未来的,然而,广汽丰田是合资,所有的决策都必须通过5人董事会的全体同意,而日方偏偏坚决反对并限制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

截止到目前为止,广汽丰田只搞了一个小型车的纯电项目,这次也会在申城车展亮相,但它续航仅有128公里,设计又十分平庸,几乎必然会是一款失败货。

李晖对于这种决策很无奈,好在手里的业务都是很不错的。

但……

九州会是个威胁。

李晖左想右想,致电了公司营销部的郭百迅,谈了自己的看法。

郭百迅颇有些不以为然:「李总,你是不是太重视了?他们这些搞电车的都是这么玩,比亚迪去年也是啊,一个月好几千单,结果一年就一万出头,要搞就搞纯电,碳矽搞个落后的增程,更是没前途,估计就吃两年补贴,最后不知道怎么接盘。」

这是当前市场的普遍看法。

李晖摇头:「碳矽的这个九州不一样。」

「它不是增程?」郭百迅笑道,「我相信咱们这肯定能出一款卖到30万的车,但绝对不会是碳矽这种车企。」

「反正,你给我搞份能引起舆论讨论的东西,我明天正好有采访,再找媒体谈谈那个增程落后的技术,谈谈一体化压铸的成本。」李晖不耐烦了,「特么的,碳矽在申城的门店一天接待的客户都是车展展台级别的了,你有空自己去看看,这个对汉兰达有威胁。」

汉兰达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差异化的竞争路线,过去是没有太多竞争的,也同样因为如此,上限也比较难突破。

这些年的销量都是在八万九万左右。

现在,九州是一条同样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以及,李晖觉得自己简直可以给个判断,九州就像是一款集国内供应链大成的产品了。

宝钢的钢材、华娱的抬显、宁德的电池……还有国外T1供应商的iBooster系统……

自主品牌当然可以很好,但现在的「九州」有点太好了。

李晖已经陆续看完碳矽集团的新车发布会,赞同俞兴的产业变革看法,毕竟国内政策的力度很大,但是,首当其冲就是变到自己手里的业务,这怎么受得了?

郭百迅还是觉得李总言过其实,但也答应下来,挂掉电话之后就让手底下的兄弟临时加班,炮制了针对碳矽车型的探讨内容。

到了2月26日,接受采访前的李晖忽然接到郭百迅的电话。

郭百迅:「九州真的不一样……」

李晖听著对面和昨晚明显不一样的声音,说道:「所以,我们要有一些正常的市场竞争。」

郭百迅赞同了这一点,又给予及时的提醒:「碳矽的俞兴是个很有性格的人。」

他认为,有性格就有把对方拖入舆论的机会。

新能源车型的市场认识薄弱,舆论可以成为一部分决定销量的力量,不管是技术落后还是电车玩具,标签一旦打上就没那么容易撕掉。

李晖明白老搭档的意思,紧接著便在采访中炮轰了新技术的应用,提及订单注水的乱象,奉劝新车企造车要脚踏实地。

人是在申城,采访是放在了网络,名又点了碳矽集团,戳的是九州得意的一体化压铸,就等著撕一撕了。

作为广汽丰田的副总经理,李晖在业内是有一定地位的。

他这一波下场,虽然没立即看到当事人的回应,但也著实迎来不少帮腔,最主要便是对订单注水的嘲讽,同时还有对九州配置的批评。

「这说的很明白了,百晓生论坛就是俞兴的,他在上面炒作订单罢了,什么供应商的员工,都是自说自话!」

「俞兴好好做他的网际网路就行了,非要来蹚汽车的浑水。」

「车上连冰箱都要搞了,想不明白,这个车真是太花里胡哨了。」

「碳矽集团有研究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间,不如研究研究怎么把车做到更好,这是我个人对俞兴的规劝。」

李晖的下场带动了一批言论,而郭百迅的动作则证明微博的商业化确实比较领先。

不过,连他也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新能源项目的创始人出来批评碳矽集团。

奇点汽车的沈海寅之前和俞兴在临港午宴有公开的交锋,这次瞧见广汽高管的批评,也在微博上表示:「我个人是不会买增程车的,不管它的配置有多高,因为,这样一款技术路线过度的车型,开个两三年就落伍了,只会伤害到那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消费者。」

李晖瞧见沈海寅这样的言论,暗地里倒是有些乐了,他可以负责任的说,国内基建发展还需要时间,未来至少五到八年都会存在一定的里程焦虑。

这一位嘛……或者证明了俞兴的人缘不太行。

连续两天的舆论上了热搜,但碳矽集团保持沉默的度过了二月份。

3月1日,《汽车商业评论》出了一期「何以称『九州』」的报导。

记者邱嘉佑挥挥洒洒的汇总近几日的舆论风向,暗戳戳的把新技术的不稳定、增程路线落伍、消费者的顾虑、广汽丰田高管的批评、新能源项目创始人的言语等问题汇聚在一起的进行了讨论。

最后,他点题感慨:「碳矽集团把首款车型命名为『九州』,自诩为华夏新能源汽车的代表,然而,这样一款上市数天便引来诸多争议的车型又何以称九州呢?」

「汽车工业尚未成功,自主品牌仍需努力。」

李晖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转载了这篇报导。

只是,还没过多长时间,正当他在朋友圈里回复评论的时候,忽然瞧见另外一个人用「?」转载了一则最新的报导。

——碳矽集团发布销量二月第四周销量周榜,九州销售1215辆进入前十。

「2015年2月第4周,中大型SUV销量榜。」

「第四名,碳矽·九州,1215辆。」

第四?1215辆??!

李晖愣住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之前还在阴阳碳矽那几千的订单是注水,现在这怎么可能实际交车就有一千多辆??

然而,榜单

李晖懵了,而伴随他的难以置信,来自碳矽集团的周榜迅速席卷了整个行业,又继续往业外蔓延。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能,碳矽集团这样一个新车企怎么可能杀入中大型SUV的销量前十?

从没有自主品牌站到过这个位置,更不用说是第四了!!

伴随著碳矽集团的首次周榜面世,俞兴还是给予它仪式感,在朋友圈里转载了《汽车商业评论》的最新报导并给出五个字。

何以称九州?

如此称九州。

(本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