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未来的交易 & 海矿平台(2/2)
这就是海矿平台的工作流程,一边送空箱子下去,一边带着装满矿料的矿箱上来。
“110秒两个箱子。”
雷洪汕看了下时间,这个速度说快也快,说慢也慢。
主要限制效率的原因来着固定矿箱的称重座是固定的,它和钢缆处于固定连接,绞盘可没法把固定座也一起绞进去。
最初雷洪汕是想用活扣型,也就是整个固定座如同挂钩一样,灵活的挂在钢缆上带上来或者送下去,这样整个绞盘启动后就可以如同一个大循环的绳圈,朝着一个方向旋转,一边不断的在平台上挂上空箱子,另一边则在海底不断的挂上满载的箱子。
可经过工程师们计算后发现这容易带来另外一个麻烦。
下去的空箱还好,无须负重,可上来的箱子装满了矿料和沁入的海水重的一批,在海水中还有点浮力,但它离开水面腾空后,引力产生的重量很容易让靠摩擦紧固的挂扣打滑下坠摩擦钢缆的表面;这样一次两次还凑合,但摩擦多了,钢缆不可避免的会形成破损,特别是在海水的腐蚀下会更加加速这个过程。
所以现在只能换另外一种方法,像电梯轿厢一样,一次只带一个箱子上来或者下去。
这种办法虽然减小了磨损延长了钢缆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太慢了,左右两边每次只能带一个上来;最后调整了钢缆的粗细承重能力,增加到一次摞起带两个矿箱上来。
选用这种办法比较无奈,但不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现在正在进行试制和开发中。
新的办法采用的是如同机械链条式的运送链,驱动机会带动链条像单车链一样循环转动,而水下和水上的自动设备会像挂扣一样自动挂在链条的两侧,这样的方式不仅能稳稳的固定住矿箱的位置和方向,同时整根链条也能灵活的挂载一个又一个矿箱极大的增加了运转效率。
但问题是巨大的金属挂链会重得一批,会增加和海底辅助传送机构连接的困难程度。
但如果只是这个难题还好说,只是增加了第一次的连接难度,可这里是南海,要考虑经常出现的台风临时脱链后重新连接的频繁性。
即便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最后两个问题也是让人头疼的一批。
链条不能太松垮,踩过单车的都知道,自行车链条太松很容易造成脱链。但又要考虑海面和水下的活动能力预留一定的长度,如果几十米水深也就算了,但现在海底距离海面足足有150米!
最后就是链条有个特性,它可不能扭曲!
但在海上,平台会随着海流产生旋转,这样的扭曲会严重破坏链条的强度和连接紧固度。
所以这种设计方案虽然很棒,但考虑到实际水深和操作难度最终选择还是使用钢缆。
不过研究人员并没有放弃,他们正在研究更好的方式来提高抬升的效率,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高效,更便捷的运送方式取代现在的这种传统办法。
穿上自己的专属深潜服,雷洪汕没有让人用海底轻舟下海,他本身就是深潜员,而且还有自己的深潜服,他打算开着自己的水下小摩托完成下水。
而且他还特意跑到外面,在水下二十多米处,远远的用水下设备给整个平台水下状态拍了几张照片和两段视频。
从水上看和水下看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水面上用小型无人机环绕,整个矿场中心是巨大的海矿平台,几百米外是三角形的海流发电站,附近还有等待运送物资和矿物的货船;但是在水下,上面这些船只都只有一个个船底,中间巨大的海矿平台四周如同钓鱼佬垂落下来的鱼线,各种线缆、高压空气管道从几个方向向下垂落。
拍完照的雷洪汕轻轻扭动油门,小摩托的泵推带动着它灵巧的向海底慢慢潜下去。
现在每次下潜都需要跑远一点,特别是运送矿箱的钢缆附近那绝对是活动禁区。
骚年,你也不想被上升或者下降的矿箱给撞上吧!
来到海底,这里已经不再是漆黑一片,各建筑物上的多盏灯光勉强照亮了整个建筑群的轮廓;这灯光亮度肯定不够,但深潜员也不是没事就出来溜达散步消食,这样的照明只是给每天下潜的潜航器提供最基础的指引作用,顺便辅助深潜员的观察和定位。
借助着指示灯光,雷洪汕驾驶着小摩托绕着整个建筑物转了一圈,和几个月离开前相比,海底建筑群变得更加完整了,特别是三号建筑物,外面修建起的一大片水泥平地上,两辆履带式海底运输车正不断的给缆车挂上框箱和卸下空矿箱。
雷洪汕停在旁边仔细观察整个装卸过程,期间他很想拍一组运输矿箱的完整视频,但是现在没法和里面的人联络开启更多的照明灯光只能作罢,等下次出来时再拍吧。
借助着建筑物的指示灯,建筑物像蜘蛛网一样延伸出去一根根粗壮的线缆,而这些线缆的尽头,是第一阶梯平台四周一个个大型的金属物体,它们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长条型的,还有的……这里看不到。
要下潜到更深的位置才能看到它们附着固定在火山体四周的身影。
虽然以身上这钛合金深潜服能下潜到360深度,但雷洪汕可不想下去。
因为他知道在四周安放的东西都是军用的玩意——水声监听站用的声呐!
以这些大家伙的灵敏度,自己开着小摩托产生的噪音在声呐室里的那帮人可是听得清清楚楚。
而且你以为这里只有声呐这些东西吗?
开玩笑,岑涛清晰的看到四周还有一根根长管子的东西放在阶梯平台旁边。
这东西可不是什么监听设备,而是一枚枚水下线导鱼雷!
这些东西都不是模型,更不是国外那些媒体在看龙夏国阅兵时酸溜溜的猜测只是空罐子空罐子的假货,里面装着的都是一枚枚货真价实的线导鱼雷。
它们杵在这里就是作为整个海底建筑,也是海底监听站的最后防御以及攻击武器。
雷洪汕以前对水下攻击不太了解,后来查过资料才知道,鱼雷在航行时螺旋桨产生的空泡噪音会很大非常容易监听到,遇到被鱼雷攻击时,潜艇会紧急机动放出诱饵引诱鱼雷攻击假目标;但这是最后的被动防御手段,最好的防御还是以鱼雷攻击鱼雷,也就是发射己方的鱼雷,在靠近对方鱼雷后自爆产生水下空泡高压物理破坏对方鱼雷。
这个拦截有效多了,毕竟鱼雷最大速度也才50节不到一百公里,而天上飞的导弹每小时动辄上千公里都能拦截,水下这点速度和蜗牛爬一样慢腾。
当然除了防御自然也会有攻击,反正防御和拦截都是由鱼雷完成,对方潜艇一次通常只能发射六枚鱼雷,算你一口气把携带的三十枚鱼雷全部打空……
但老子我这里是固定的海底平台!要不要数数四周杵着多少根管子?!
套用当年5.7空战时猛龙对路边一条说的话:
特么的想来对我图谋不轨?和老子的鱼雷说去吧!!
在外面溜达一阵后他开着小摩托来到二号建筑物巨大的气闸舱门外等候,按照时间,十分钟后从水上运送物资下来的翻车鱼就会带着物资下来。
翻车鱼很准时,它内部充沛的电力让它的照明灯光可亮堂多了,雷洪汕借着它的灯光,先它一步开进了巨大的气闸舱内。
强大的电机带动着外舱门慢慢的关闭,这时候产生的机械噪音很大,雷洪汕从明亮的耐压玻璃观察着巨大的气闸舱,整个气闸舱非常的巨大,也正因为如此,每次开启使用后都会消耗大量的压缩空气从水箱里将这些海水给泵出去,所以随着建筑物的基本完工,现在翻车鱼运送物资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
灯光开始闪烁,这是提醒开始降压排水,水舱四周和下方的栅井迅速产生吸力,舱内的海水在顺着排水管道流入二号建筑物下方的水舱。
等了好几分钟,整个气闸舱的水这才排空,随着机械轰隆隆的转动声,内部舱门打开,阿胜站在了舱门外面。
虽然隔着厚厚的深潜服和玻璃盔,但通过对方的口型,雷洪汕依旧用眼睛“听”到了对方的话语:
“老板,欢迎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