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荒野淘金客 > 第446章 大声呐 & 第一次的试开采

第446章 大声呐 & 第一次的试开采(2/2)

目录

盾构机的启动让整个一号钢铁建筑内部迅速充斥着巨大的噪音和轻微的震动,而这些噪音和震动又被外面包裹着的海水传递出去,声呐室里的被动监听屏幕上,原本稳定如瀑布流一样的音源信号迅速出现一个极大的起伏区,而且一直保持这个高点位置上迟迟不愿变化。

这就是为何现在使用主动声呐的另一个原因。

盾构机产生的噪音源很大,而且距离第一阶梯平台四周这些被动声呐阵列太近了,自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干扰影响,必须要换成主动声呐来保证对海底情况的持续观测。

但据声呐官所说,等这盾构机钻入到一定深度,它产生的噪音值就会逐渐下降,这座海底死火山内部的岩石和泥土会自行吸收减弱盾构机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干扰,这也就是为何声呐要安装在潜艇或者舰船的艏部以及前方两侧位置,甚至是利用拖曳声呐拉到一两百米外进行水下侦听,就是利用距离来减少尾部噪音源对声呐的影响。

这台定制款型的盾构机很快将第一批掘进过程中破碎的泥土和岩石顺着内部的机械结构送到尾部的打包运输处,自动化机械设备将它们塞入一个个传输运送下来的箱子中向上拖曳直至到竖井平台上。

只是当每个箱子被吊装上来后,会先过一道气吹间,也就是通过高压空气吹除掉表面的尘土泥沙,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沿途掉落泥灰。

阿胜随机掀开两个盖子,伸手抓了一把里面的矿料,破碎的石砾与泥土产生的手感并不太让人舒服,但把手放在灯光下,上面沾着的几粒金粉金砂一样的东西在告诉所有人这些东西里的价值。

没有检测这些矿料,相关的检测早就在用炸药一点点破开这个固定井口时就已经做好了,现在阿胜要做的,就是监督整个流程,保证一个个装满矿料的箱子从这里自动运送到第三建筑的气闸舱内。

跟旁边的副队长叮嘱一声,阿胜一路跟着这些矿料箱向第三建筑走过去。

“老板!”

跟着刚走进二号建筑内部矿料通道没多远,就看到雷洪汕已经守在那里举着个小型视频机在拍摄。

因为在录制视频雷洪汕没说话,只是默默的举着机子跟着小车一起向三号建筑走去。

这些箱子们一个个安置在一个多轮的运输车中。

这种运输车个头不算大,一个个都矮墩墩的,先天矮小的个头能让它们有更好的底重心,厚实的悬挂让它们不仅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六个橡胶制的轮子也让它能安静的运行在整个建筑的金属甲板表面。

雷洪汕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让他想起了在白鹞矿使用的那些拉载木箱的改装拖车。

而控制这些运载小车也不需要人工控制,龙夏国的自动控制装备产业链早就能轻松建造生产这些东西,大到世界上最大的洋山港码头内部大型集装箱卡车全部都是无人驾驶车辆运行,小到物流快递分拣站那种和扫地机一样的盘地自动分拣车全都有。

不管你是要大车还是要小车,龙夏国都有丰富的使用经验,以至于雷洪汕通过亿幸海洋矿业发布这种自动控制车辆招标订购书时,全国有十几家企业投来N种设计方案。

雷洪汕最后选择了其中一家提供的方案,也就是现在看到的这种。

选择它主要是因为这家单位的设计思路比较符合实际实用需求。

它自身没有装卸功能,需要额外的设备来搬运矿料箱,但优点是简化了车体自身的结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

充电也无须人工干预,它行驶的道路上,在装卸区这种需要慢速排队等待的位置,下方会有专门的无线充电区,在一边等待的过程就能同时进行充电,如果电力消耗量太大,沿途还有几个临时电力补充站点可以提供辅助充电。

在小车走过一个矿料通道专用气密门时雷洪汕专门停下查看了一眼,之所以这条通道叫做矿料通道就是这里是运输矿料、工程物资的专用通道,它从一号竖井舱口一直通向三号的仓库。

这样的设计缺点是二号建筑需要顺着整个通道建立一个长长的水密区,但优点就是平时这条通道和二号建筑其它舱室处于封门防护状态,不用考虑频繁的开启关闭大号的水密舱门。

这个水密门是特制的,下方有一个承灰槽,保证小车行驶过程中掉落的灰泥不会堵塞在门缝中,一旦通道内部产生泄露导致进水,这一路上数个这样的水密门就会在控制中关闭。

两个人一路默默的跟着六轮小车跨过最后一道水密门来到三号建筑的临时仓库,这里现在还堆放着一些大件的物品,例如竖井升降机使用的备用缆绳,外面海底使用的粗壮电缆和其它设备;

三号建筑物的气闸舱虽然设计上是主要供运送矿物使用,但也同样能作为大件物资的转运气闸舱使用,它们的结构和尺寸都是一样的,相当于是二号建筑气闸舱的一个备份,也便于临时停运进行检修时保证对外的运输。

小拖车来到这开始减速,雷洪汕和阿胜绕开那个提示充电区的地面,小拖车的充电灯在行驶上去后两秒便开始自行充电。

小拖车的到来让大仓库里的一辆大型橡胶履带自装卸运输车识别到了要干活的信号。

每一辆小车通过无线信号与其连接,按照运输车的给出的指令行驶到旁边不同的卸货位置,而运输车身上自带的移动岸桥就像装卸集装箱一样,将一个个装满矿料的箱子快速吊装摆放在自己的平板车身上,整个流程如同自动集装箱的吊装一样流畅简单。

托超大型气闸舱的福,这样的大型橡胶履带车一次性能装不少矿箱;当装满后,这辆平板运输车就会慢慢驶入气闸舱内,封门注水开外舱门。

外面已经用海底特种水泥修建了一个较为平整的转运平台,这履带车可以轻松的行驶在上面来到指定的位置,将这些矿箱再次用它的移动岸桥机送到旁边专门的升降台上,下一步就是巨大的缆绳拉动,这一箱箱的矿料就会顺着缆绳一路上升直至到达海面转运平台。

再次摁下红色录制按钮结束视频录制,雷洪汕看了看手表。

“9分15秒!从吹除作业开始到装车,一个箱子如果算上排队时间,11分钟内能完成整个流程。”

阿胜也对照了一下自己从现场记录的时间,两者相差不多,这个速度不快也不慢,属于刚刚好的节奏,而且一旦流程开启,一辆又一辆的小车会保持适当的间距,源源不断的将下方运送上来的矿料拉到这里。

“前面还好,就是装车速度有点慢,而且一个气闸舱只能走两辆车进出,这一步会影响整个矿料运送的效率。”

阿胜在本子上记录下不同分段的时间,特别指出这部分的不足。

对此雷洪汕倒没太在意。

“不急,现在刚刚开始实验性开挖,还要打通主隧道,这一步就要消耗不少时间;而且这海底转运车现在也是新产品,等这辆车用一段时间后暴露出更多问题,厂家解决后改进下一代产品时我们再定制三台回来,两台在外面一上一下的运送矿箱,里面一辆上货,这样效率就一下子翻倍了。”

阿胜也知道这个情况,装货卸货运输其实效率已经很快了,现在真正制约效率继续提升的病灶在他们俩的脚下。

履带式自装卸运输车本身就有一定的自重,车身上还会装载不少装满矿料的箱子,整车质量那是重的一批,这样的重量会对下方的钢体称重梁以及钢板带来不小压力。

换成是在地面上也最多就是地面凹陷下去一点而已,但这里是海底,钢体主梁结构变形,以及钢板变形会导致两个封闭的气闸舱门密闭不严实,那种顺着舱门缝隙呲呲往里面滋水的画面,谁看了都瘆得慌!!

所以现在大家踩的位置不仅是特别加固的,而且压力分散传递到地面来避免钢体变形。

除了这个方案外其实还有一种方案当时也很好,它是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先将矿料箱在气闸舱内一个个摆放好,然后开启外部气闸联通海水,在海底外面会有一辆辆和叉车一样的单体运载机器人,自动将一个个矿箱叉运到升降台上。

这个方案其实一开始更多人赞同,但它也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大量矿箱堆积在气闸舱里其实给整个气闸地面带来的压力也不小!如果堆的多了承受压力其实更大!

同时这些小车频繁进出碾压带来的海底泥沙和磨损也会让外部舱门的地面接缝产生安全隐患,最终大家还是决定先用这种履带型的自卸车来作为过渡使用产品。

而新的解决方案征集,也和那价值不菲的赏金,一起挂在了国内的科技攻关榜单上!

(注:各位看官大佬们,本书已经快要结束了,一沐的新书《给我闹:黑暗车神》已经开始推荐,欢迎大家移步过去赏读,点击作者名称就能看到作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