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给日本人带来的伪钞危机(二)(1/2)
在物资投入上,德国专门为该计划建立了秘密工厂,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凹版印刷机、防伪水印纸张生产设备,仅用于生产伪钞的专用纸张就累计制造了约 1500 吨,油墨采购和调配费用超过 500 万德国马克。
从产出数据来看,“伯恩哈德行动” 制造的伪钞数量极为庞大,截至 1945 年德国投降,共伪造出不同面额的英镑伪钞约 1.3 亿张,总面额高达 3 亿英镑(按当时汇率计算,约合 12 亿美元),这些伪钞中面额 10 英镑、20 英镑的占比超过 80%,因为这两个面额既便于流通又不易引起单次大额查验。
此外,德国还尝试伪造美元,虽因美元防伪技术更复杂(如专用纸张的棉麻成分、精细的雕刻图案),最终仅产出约 1000 万美元面额的伪钞,且未大规模投放。
这些英镑伪钞通过德国间谍、中立国商人、战俘交换等渠道流入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仅 1943-1944 年,英国境内查获的 “伯恩哈德伪钞” 就超过 500 万英镑,导致英国不得不于 1940 年、1946 年两次更换英镑纸币设计并回收旧钞,以遏制伪钞流通。
日本的伪钞制造计划则主要针对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流通的法币、英镑,同时也对美元进行了伪造尝试,其行动虽未形成统一代号,但组织规模和投入同样可观。
日本的伪钞制造始于 1938 年,由日本陆军参谋部情报部门(俗称 “陆军中野学校”)主导,后期日本海军情报部门也参与其中,核心目的是通过向中国战场及东南亚占领区投放伪钞,掠夺战略物资、破坏中国经济稳定。
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从国内招募了东京印刷局的退休技师、民间雕刻工坊的工匠,组建了约 200 人的核心技术团队,同时在伪满洲国(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建立了 3 座秘密印刷工厂,仅伪满洲国的 “满洲中央银行附属工厂” 就配备了 20 台大型印刷机,专门用于伪造中国法币和英镑。
在物资方面,日本通过走私从美国获取棉麻原料以仿制美元、英镑的专用纸张,仅 1941-1943 年就走私棉麻约 800 吨,调配专用油墨超过 50 吨。
从伪钞产出量来看,日本伪造的中国法币数量最多,累计超过 150 亿法币(按 1941 年汇率约合 5 亿美元),而伪造的英镑和美元数量相对较少,其中英镑伪钞约 2000 万面额,美元伪钞约 500 万美元面额。
这些伪钞主要通过日军占领区的特务机关、傀儡政权银行、黑市商人等渠道流通,仅 1940 年一年,中国华北地区查获的日本伪钞就达 8 亿法币,导致法币在华北地区的信用大幅下降,物价上涨幅度较战前扩大了 3 倍以上。
在东南亚,日本伪造的英镑伪钞通过新加坡、曼谷等地的黑市流入英属殖民地,1942-1943 年英国在东南亚查获的日本伪钞约 800 万英镑,迫使英国对东南亚地区的英镑流通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和登记制度。
其实二爷和林毅不知道的是,这 20 亿假日元,哦,不应该说是假日元,应该说是由林毅找人印制的日元流入日本后,时任日本大藏大臣的贺屋兴宣与日本银行第 15 任行长结城丰太郎,早已敏锐察觉到国内物价出现了微妙的上涨趋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