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不动产登记的那些事 > 第559章 进行整改

第559章 进行整改(2/2)

目录

这一个小小的、主动的电话,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天下午,当我们抵达“龙湖颐景”那气派的大门时,一位身着整齐制服的物业管家已经在此等候。他没有丝毫盘问,而是面带微笑地将我们引至小区中心花园旁那个光洁如新的不锈钢玻璃橱窗前,甚至主动掏出钥匙,打开了那把象征着管理与秩序的铜锁。“就贴这里吧,这里是我们小区主要的信息发布点,所有业主进出都能看到。”

接下来的张贴、拍照过程,顺畅得如同经过预演。使用水平仪辅助,手机取景框内的公告端正得如同用标尺划过;LED补光灯即使在玻璃表面造成了些许反光,也通过角度调整,保证了公告内容的每一行字都清晰锐利;与物业管家的合影,背景是绿草如茵、楼宇整洁的小区环境,我在小白板上用黑色记号笔写下的业务编号与日期信息醒目而规范。整个过程高效、专业,耗时不到二十分钟,与之前在“帝景豪庭”经历的周旋、被动与无形中的压力形成了天壤之别。在返回的车里,小王一边整理着刚刚拍好的、堪称“样板”的照片,一边由衷地感慨:“张哥,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提前一个电话,感觉整个世界都对我们友好了!”

然而,现实的工作场景从来不会只有单一的色调。不久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比“勤俭巷120号”更为棘手的案例——一个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红旗厂”职工宿舍区,几乎处于无物业管理状态,楼体破旧斑驳,公共空间被各种杂物占据,连一块像样的、可供张贴的平整墙面都难以寻觅。

若在以往,我们很可能在焦躁和无奈中,选择一个相对不那么脏乱的墙角,草草贴上公告,拍几张勉强能看清字的照片便匆匆离去,在心里安慰自己“反正条件就这样了”。但这次,我们牢牢铭记着省厅反馈中关于“有效公示”和“证据链完整”的核心要求。我们没有急于寻找张贴点,而是首先扮演起“现场记录者”的角色,用相机镜头,客观而全面地记录了小区整体的破败环境、拥挤的楼道、以及完全缺失规范公告设施的现状。这些全景照片,本身就是在陈述一个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

接着,我们开始了耐心的“寻访”。几经打听,在一楼找到了唯一一个挂着“居民小组长”门牌的房间。开门的是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但眼神清亮的老教师。我们没有一上来就提出张贴要求,而是先递上工作证,然后以一种请教和协商的姿态,耐心解释了非公证继承公示的法律意义和目的——“老人家,这个公示不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看,是为了确保咱们楼里这套房子的归属清清楚楚,避免日后因为这房子的事儿,老邻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是为了维护咱们整栋楼的和谐。”我们刻意使用了“咱们楼里”、“老邻居”这样带有社区认同感的词语,拉近了心理距离。

老教师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认真听完,脸上的疑虑逐渐被一种责任感取代。他思考了片刻,领着我们从屋里走出来,走到楼道入口处,指着一块挂满了牛奶箱、电费催缴单、社区通知的旧木板说:“要说大家平时都能瞅见的地方,也就这儿了。取奶的、看通知的,每天都得在这站一会儿。” 这个位置,虽然简陋甚至杂乱,但它确实是这个楼栋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信息枢纽,是实现“有效公示”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解。

我们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在小心清理出一块足够张贴公告的空间后,我们不仅从多个角度拍摄了公告特写和能体现其与楼道环境关系的全景照,还做了一个关键性的步骤——我拿出《现场公示情况记录表》,在“见证人”一栏,郑重地请这位老教师签下了他的名字,并在“特殊情况说明”里,详细记录了选择该位置的原因、过程以及他的建议。这张薄薄的表格,连同那些客观记录小区环境的照片,共同构成了一份扎实、可信的“情况说明”附件。它有力地证明了,我们并非敷衍了事,而是在客观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已经穷尽了合理的努力,并选择了最可能实现公示目的的位置,完整地履行了法定程序。这种工作方式,带来的是一种心底的踏实。

对于拍照规范的改进,我和小王更是将其提升到了“技术攻关”的高度。我们不再满足于“拍到就行”的底线思维,而是共同确立了“拍好、拍精、拍出专业水准”的高线追求。我们互相充当对方最严格的“质检员”,每次按下快门后,都会立刻回放检查,用近乎苛刻的标准审视每一张照片:公告上的文字,从标题到落款日期,是否每一行都清晰锐利,没有任何模糊?光线是否均匀柔和,有无刺眼的点光源或浓重的阴影破坏了画面的平衡与信息的读取?水平仪的气泡是否稳稳地居于中央,确保画面横平竖直,体现专业严谨?标注信息的白板是否摆放端正,字迹清晰且没有反光干扰?环境照的取景构图,是否既能明确显示公告在小区中的具体方位,又能兼顾画面的整洁与美观?有一次,在一个老旧小区,为了捕捉一个既能完美展现公告内容、又能清晰带入旁边斑驳的楼栋号、同时光线又恰到好处的绝佳角度,我们俩举着手机,在一个种着月季的花坛边缘来回挪动了十几次,变换了无数种蹲姿、侧身姿势,引得一位下楼取报纸的大妈好奇地驻足观看了半天,最后忍不住问:“两位同志,你们这……是在拍什么艺术照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