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种籽成林,声传万代(1/2)
非洲 “光伏花田” 的向日葵种子在林宇的口袋里捂了整整一个冬天,开春时,他带着这些种籽来到了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当地的印第安部落正苦于高原日照强却缺电,林宇的团队计划在这里建设 “会唱歌的光伏农场”—— 既种植高原作物,又利用光伏板发电,同时播放《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的西班牙语版本。
“您看这土壤,和非洲红土不一样,但肯定也能听懂声音。” 部落酋长捧着向日葵种籽,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们的祖先说,万物有灵,这些带着星轨纹路的种籽,会给土地带来新的灵魂。” 林宇蹲下身,和酋长一起把种籽埋进土里,光伏板做的小牌子插在旁边,上面用西班牙语写着 “脚印会开出花”。
浙江老乡的儿子此时正在中东推广 “光伏声音邮局”。这是个半自动化的邮筒,投入信件后,会自动录制寄信人的声音,将音频转化为二维码印在信封上,收信人扫码就能听到原声。“在迪拜的华人社区,很多父母用这个给国内的孩子寄‘歌声家书’。” 他给林宇发去视频,画面里一个华人母亲正对着邮筒唱《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她说这样孩子既能看到字,又能听到妈妈的声音,像在身边一样。”
阿拉伯老人的孙子带着 “光伏诵经台” 参加了中东文化节。诵经台旁围满了不同信仰的人,有穆斯林用它听经文与旋律的融合曲,有基督徒对着光伏屏播放教堂唱诗班的改编版本,还有犹太人用它播放希伯来语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爷爷说过,不同的调子能在沙漠里汇成同一片风。” 青年站在人群中,看着不同的声音在光伏屏上交织成光带,“现在我信了,就像不同的信仰,能在一首歌里找到共鸣。”
苏瑶的 “星空书信” 可收到了安第斯山脉寄来的 “礼物”—— 印第安孩子们用羊驼毛编织的 “声音挂毯”。挂毯上的图案是星轨与光伏板的结合,每个结里都藏着一小段录音:有高原风声,有孩子们的歌声,还有光伏板安装时的叮当声。“他们说这是给星星的毛衣,让宇宙不会冷。” 苏瑶把挂毯挂在 “星轨图书馆” 的穹顶下,风吹过挂毯,结与结碰撞的声音,恰似旋律的回响。
小宇的科研团队成功将 “宇宙旋律” 与地球歌声合成了完整的《星际合唱版》。在全球同步播放那天,安第斯山脉的光伏农场亮起了,高原上的作物在旋律中轻轻摇晃;非洲的 “声音种子库” 前,猴面包树的叶片随着节奏颤动;中东观测台的石碑上,柏柏尔族孩子们拼出的 “根” 字被灯光照亮。林宇站在安第斯山脉的主会场,看着大屏幕上全球各地的画面,突然觉得这些分散的光点,像极了夜空中的星群。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 “便携光伏教室” 走进了亚马逊雨林。志愿者们给教室装上了 “声音翻译器”,能把雨林里的动物叫声翻译成简单的旋律,与《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的间奏融合。“孩子们跟着金刚鹦鹉的叫声学唱歌,说这是和森林交朋友。” 志愿者在日志里写道,“有个印第安男孩用藤蔓做了个简易麦克风,说要录下美洲豹的吼声,‘让宇宙知道这里有厉害的守护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