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D的崛起(2/2)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将CD的直径确定为120。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据说这个决定是因为索尼的CEO大贺典雄非常坚持,他认为一张光盘必须要能够容纳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而这部伟大作品的时长大约是74分钟。
于是,为了满足这个要求,CD的长度就被定为了74分42秒,恰好对应着120的直径。
然而,尽管在技术规格上达成了一致,但索尼和飞利浦这两家公司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合作,而是各自为政,分别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CD技术。
不过,这并不影响CD成为一种通用的标准,毕竟它的出现给整个存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D的出现对于存储性能的提升可谓是巨大的。
与前两年流行的SFC和MD卡带相比,CD的容量简直是天壤之别。
SFC和MD卡带的容量通常在8~10MB之间,而CD的容量却可以达到惊人的500MB!这意味着CD能够存储更多的数据,无论是音乐、视频还是游戏,都能得到更好的呈现。
不仅如此,CD在成本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卡带的成本通常在12~16美元之间,而CD的成本仅为1~2美元,这无疑是对卡带的一种碾压式的超越。
如此低廉的成本使得CD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也为游戏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就如同任天堂为FC游戏机配备磁盘驱动器一般,最早推动CD与游戏主机相结合的,正是开始销售外设的NEC和世嘉这两家公司。
1988年,NEC推出了一款名为2 Syste的产品,并与之捆绑销售了一款护航游戏——《伊苏》。
这款游戏堪称日系RPG的经典之作,与以往的游戏相比,它有着一个显着的特点:拥有大量的过场动画。
玩家在游玩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游戏的乐趣,还能同时欣赏到精彩的动画。
而在世嘉这边,他们于1991年推出了一款名为Mega-CD的产品。
同样是为了展示其强大的存储能力,Mega-CD推出了一种类似互动电影的游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真人拍摄镜头。
这种创新的游戏形式在当时可谓是相当超前。
随着32位处理器、3D技术以及CD技术逐渐成为下一代主机的必备要素,众多实力强劲的厂商犹如武林高手一般纷纷下场。
王志远知道自己要面临着七大竞争对手,包括任天堂,世嘉,雅达利,索尼等几个。
还有推出了3DO的美国公司EA的老板霍金斯,有个愿景是制定行业标准,做一个开放平台,自己不生产主机,但很多想做游戏主机的公司协同合作,一起变成联盟。
他做的架构体系叫作3DO,从名字看主攻的就是3D,授权给其他公司做游戏,对抗任天堂和世嘉还有格美游戏,提出的版权费用要低得多。
3DO的机器在1991年推出时,是全球第一个32位的游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