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篇·九 天命昭昭·上(1/2)
二十年前弹指而逝,眨眼间,已到了靖安十七年。
成安已到了古稀之年,却垂帘听政依旧,所幸母慈子孝,皇帝无心朝政,反而自得其乐,皇后逝后,余生只唯愿与墨画为伴。
齐徽也已六十有四,两个孩子早已成家立业。长子晏珏深得太后与陛下信任,立为宰相,权倾朝野,门生盘根错节,是太后的左膀右臂、世家的领头羊,少年时娶了同样是勋贵集团、父亲战死沙场的青梅竹马赵氏,生了一子一女——二十三岁的晏时与十五岁的晏昭。
次子晏瑛,继承了先父遗泽,走了武将这条路,十七岁投笔从戎,远赴边疆作战,屡立战功,最终自愿镇守边疆,只在年关时回京述职探亲。他自己做主,求娶了同为边境武将武阳侯之女,共育有三子——晏晨、晏曙、晏明。
说起孙辈之中,齐徽最偏爱的,便是唯一的孙女——晏昭。
晏昭生于皇宫之中,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京城的红墙碧瓦,听到婴孩啼哭声乃止。太后欣喜地抱着她,就好像在看自己的孙女。
“‘君子万年,介尔昭明’,这孩子是不仅是晏氏女,更是世家的希望,便唤作晏昭吧……”太后望向齐徽,“阿徽,你还记得那云隐所说的话吗?”
齐徽沉吟道,“合将三姓,统为一朝,娘娘还记得。”
太后逗弄着襁褓中的婴儿,微笑道,
“这个孩子,将会是大晟未来的皇后。”
……
晏昭一出生便被封为了郡主,经常被太后留在宫里悉心教养,帝后待她皆很亲近,连同宫中的皇子因为太后的话,亦纷纷展露出对晏昭的好感,希望她能相中自己,在太后面前美言。
在此环境中长大,晏昭年少时便才高八斗,通六艺,工辞章,仪度超群,光艳名动天下,被称为大晟第一才女,所到之处如明珠夺目、众星捧月,让众女眷黯然失色。
然则晏昭却常常女扮男装,去四方馆听各方学士辩论时政见解,论辞章诗赋,丝毫不逊色于任何皇子公主。
陛下没有嫡子,与皇后只育有两个公主。靖安十三年时,皇后病逝,陛下悲痛不已,从此之后几乎不再流连后宫,对其他嫔妃所生的子女也几乎充耳不闻。
至于谁是太子,他全权交给太后定夺,自己藏回深宫,整日与画墨为伴,所作丹青多为皇后之像。
太后无奈,念及他体弱多病,默默接管下了这一切。
靖安十五年的时候,夺嫡之战拉响。
当时太子的热门人选是魏王和吴王,纷纷想要迎娶晏昭赢得世家与太后的支持,晏昭左右为难,虽然知道此生都要献给家族,但她还是希望寻一个爱护自己的郎君,而非如此功利之人。
而当年的齐临只是个不起眼的皇子,母亲虞妃也只是个不得宠的普通嫔妃,人前人畜无害,对谁都温润如玉,似乎没有夺嫡的野心。
一次偶然的画舫听雨,二人竟独处其间,相处甚欢,然则齐临为了她的声誉,还是不顾自身贸然冲进大雨之中,连同唯一的一把伞也留给了她,或许是从那一刻起,他便走进了晏昭的心里。
后来,晏珏询问她魏王与吴王之间该如何抉择,她却藏了私心地同父亲表示:二者都太急功近利,如今眼馋世家势力,不知一旦得手,会如何过河拆桥,若让女儿抉择,不如选一个脾性敦厚、容易掌控的人选,就如……就如陛下于太后。
晏珏听了进去,觉得女儿说到了自己的心口上,不知是喜是忧地叹道,
“要是你哥哥,有你一半上进、为家族着想就好了……”
这话晏昭从小听到大,人人都拿她与哥哥相比,母亲也说他们兄妹俩生错了性别,自己像个男儿,哥哥则更像个闺阁小姐。
晏时从小便性情寡淡,不喜混迹在人群堆中,虽说诗赋照读,但却无心科举,常惹得父母忧心,晏珏斥他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倒坦然接受。二十二岁的时候,娶了同样出身世家的徐家女,二人只能说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不久,魏王和吴王都双双得罪了晏家,太后最终选择了扶持齐临上位成为储君,晏昭自然也成为了太子妃。
那日红烛高照,齐临掀开盖头,晏昭羞涩中酿开一层层红晕,不敢看他的神色。
齐临与她并肩而作,盯了她许久,像在审视一道珍宝从前可望不可即的表妹一下子成了自己的妻子,怎么会不欢喜呢?
“我齐临以皇室子孙之名在此立誓,我齐临绝不负你,若有违誓,便让我子孙不孝、同室操戈、不得好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