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征镇安平之平安镇征(二)(2/2)
郑直起身请对方落座“朱大监消息好灵通。”
这自然是指朱秀刚刚对他的称呼,下午的时候还不是这样的。‘郑师傅’这个称呼,好像只有正德帝喊过一次。
“惭愧惭愧。”朱秀恭维道“俺是内官监孙大监的名下,只是后来蒙圣恩,赐了国姓。”
郑直不置可否“这么讲如今在仁寿宫当差的孙大监,朱大监也熟了?”
“是。”朱秀没有遮掩的意思“两位大监对俺多有照顾。”
郑墨端着两碗热茶走了进来,二人停止了谈话。待对方放下茶碗离开后,朱秀继续道“这辽东天寒地冻的,想必郑师傅不习惯。俺就擅作主张,准备了咱辽东的特产锦炕,望能为郑师傅去去寒。”
郑直头一次听说,辽东的特产里有‘锦炕’,却也不是生瓜蛋子“朱大监既然是孙大监的名下,俺们就是自家人,这不就见外了。”
朱秀笑道“正因为是自家人,俺们才要拿出最好的。否则,俺也没脸再见孙大监了。”
郑直哭笑不得,索性明言“本阁如今只想着入朝之后,不堕了朝廷威信。其他的,待从朝鲜回来之后,再做打算。”
朱秀一听笑道“中堂一心为国,实乃吾辈楷模。”
‘郑师傅’可是皇爷喊的,他只是借着话头引出自个和孙振的关系。在旁人没有喊起来前,也不便如此称呼。只是显然朱秀在内书堂没有仔细读书,这话不伦不类。郑直拿出雪茄递给朱秀一根,对方接过来,却拿出火镰先为郑直点上“这雪茄俺只是听人讲过,还真没抽过。这次沾沾中堂的光,尝尝鲜。”
“朱大监这话就没意思了,一会走的时候,带一些。”郑直一点都不喜欢如今的氛围,索性暴露本性,甚至不再拿捏身份“俺这人处久了就晓得,对待朋友,从来都不含糊。”
“是是是。俺也早有耳闻,中堂与孙御史乃是一段佳话。”朱秀赶忙附和,又不放心的挑明“中堂是晓得的,地方上的事,啥是对啥是错,有时候根本难以理清。这里除了军户就是……”突然记起郑家也曾被流放辽东三万卫,赶紧改口“……越界寄居的朵颜三卫,女直还有高丽人。要不就是一言不合就拔刀子捅人,捅了人就往深山老林里钻。要不就是几个卫所为了抢地干仗,没法子,咱这好地就那么点,距离卫城近的,早让人占了,他们只能往远的地方开。好不容易开了地,没种几年,又因为赌钱啥的成了旁人的,只能继续往远处……”
郑直一直静静听着,直到朱秀讲的口干舌燥停下,才道“辽东艰苦,汉胡混居,俺一直都晓得,相信朝廷也能体谅诸位的难处。”
“有了郑阁老这句话俺们心里就亮堂了。”朱秀顿时满脸堆笑“夜深了,中堂一路辛苦。想必也累了,俺就不打扰阁老休息了。”起身告辞。
郑直为了显示亲近,同样起身相送。待走出正厅,郑直扭头对廊下侍立的郑墨道“取一匣雪茄。”
“多谢中堂厚爱。”朱秀突然失态,受宠若惊行礼。
郑直有些无语,赶忙扭头道“知音难觅,朱大监何必客气。”
朱秀一愣,笑道“惭愧惭愧。”
待二人来到前院,郑直这才发现前院停着一辆马车,两边还站着四个秀色可餐的丫头,看向朱秀。
“知音难觅,留步。”朱秀笑着行礼,转身带着从那年轻军士手里接过匣子的参随,跟着刚刚为他引路的青年军士出了行辕。
待坐进门外的马车后,朱秀立刻没了刚刚的憨直模样,从参随手里接过手炉。一边闭目养神,一边仔细回忆刚刚郑直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神态。
挨回官厅书房后,对站在身旁的主文道“给俺爹送消息,郑阁老此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乃鹰顾狼视之相。古人云此相‘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必然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正所谓‘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朱秀能够接替孙振坐镇辽东,也是有本事的,就是善于相面。
辽东地广人稀,位置却极其重要。能够坐镇这里,极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也是明明辽东只有都司却将民事和刑事交给了行太仆寺和苑马寺;待三堂取代三司之后,旁的地方巡抚一任五六年,乃至十多年都不足为奇,唯独辽东巡抚,不过二、三年就要换人;甚至历任辽东巡抚全都是以都察院佥都御史身份充任的原因。为了防止尾大不掉,朝廷在这里的中官,不需要神勇无敌,英明睿智,只要盯着辽东总兵,副总兵,巡抚即可。
朱秀原本对郑中堂观感颇佳,奈何刚刚对方相送回头与旁人说话时,惊出他一身冷汗。那种感觉,仿佛猎物被鹰狼盯上,让朱秀毛骨悚然。若不是郑中堂没有防备,加上天色昏暗,没准就会引起对方警觉。
朱秀不晓得孙振为何千里迢迢送来消息,让他为郑中堂相面,只晓得这是爹让做的。因为同样身体有残缺,阉人一旦结成名下,往往比外朝真父子还要密切,真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东翁慎重。”主文劝了一句“老太爷怕并无此意。”
朱秀看向对方“没有此意为何让俺为郑中堂看相。”
主文道“学生这一阵一直在看京师流传过来的报纸,有些心得。”斟酌片刻道“如今朝堂多变,郑中堂与十四爷形同莫逆终究错不了。郑中堂早达,正可与十四爷相互提携。老太爷那里自然错不了,可古人云,隔墙有耳草中有人。一旦消息泄露,就是大事。”
“难不成骗俺爹?”朱秀有些不愿意“这一切都是俺们猜的,若是误了大事咋办?”
“那……不如用改用‘狼顾虎视’,其它一切省去,如何?”主文再次斟酌提了出来。
“这不都一样吗?”朱秀无语。
“非也非也。”主文道“鹰顾狼视,让人一听,就想到了晋宣帝司马懿,哪怕未曾谋面也会心生恶感。狼顾虎视出自李邈的《丞相亮卒上疏》‘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一句。如狼虎视物,威严而凶狠。更好的是,这是奸臣污蔑诸葛亮的话,与如今朝中局势也可相互印证。如此,东翁没有欺瞒老太爷,又讲明了郑中堂的隐患。”
对于文人这咬文嚼字,甚至隐隐有提醒他是不是看错相了,朱秀也没兴趣辩解。更不会管,奸臣形容诸葛亮这面相,他再牵强附会,算不算奸臣同党。却接受了对方提出的这个换汤不换药的法子。很简单,这个主文讲对了一件事。朱秀讲实话没有错,可倘若消息泄漏,就是大事。如今郑中堂和孙家关系莫逆,互相扶持,孙振咋也不会想着要弄死郑家,他何苦来哉。
只要能够把郑中堂的面相如实讲出,究竟是‘鹰视狼顾’还是‘狼顾虎视’又有啥区别。毕竟‘鹰视狼顾’只是一种狡黠面相,从古至今有这种面相的多了去了。那王莽,曹操,高欢,宇文泰,杨坚,李渊,朱温,赵匡胤,赵光义,忽必烈都不是这种面相,还不是做了篡臣。奈何因为最近《三国演义》的流行,都对司马懿这面相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