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章 能力是双刃剑(2/2)
那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惨剧,却因为情绪的失控,演变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当时,连长在愤怒与绝望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扣动了扳机,机炮的轰鸣声掩盖了所有的理智与判断。
结果,不仅敌人被击溃,己方的阵地也遭受了严重的误伤。那一刻,重火力不再是胜利的保障,而是毁灭的源头。
陈树生无法忘记那一幕,也无法忽视其中的教训。
他知道,情绪在战场上的破坏力,远比敌人的炮火更加可怕。而叶菲姆,这个能力出众却锋芒毕露的年轻人,是否会在关键时刻重蹈覆辙?是否会在情绪的驱使下,将手中的重火力变成催命的符咒?
这些问题,如同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地扎在陈树生的心头,令他无法释怀。
他明白,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叶菲姆的情绪,也无法预判他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
但他必须尽一切可能,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战场之上,容不得半点侥幸,也容不得任何一次情绪的失控。
因为,一旦失控,后果将不堪设想。
陈树生的目光变得愈发凝重,仿佛透过眼前的局势,看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变数。
他知道,自己必须保持清醒,必须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因素。
叶菲姆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如何让他的情绪不至于成为毁灭的导火索。
然而,偏偏叶菲姆手中握着那样的武器——30毫米机炮,其威力足以在混凝土墙上轰出碗口大小的窟窿,碎渣四溅,甚至能飞出十米开外;14.5毫米重机枪的子弹,连轻型装甲车的装甲都能轻易洞穿。这些武器,本应是战场上的利器,是突破敌人防线的关键,但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它们却可能成为毁灭的源头。
陈树生无法忽视这种可能性。叶菲姆的能力与这些武器的威力,本应是相辅相成的组合,但在情绪的催化下,这种组合却可能变得极度危险。一旦叶菲姆的情绪失控,一旦他将这些武器对准了不该用的地方,后果将不仅仅是“可能糟糕”,而是“一定糟糕”。这种确定性,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陈树生的心头,令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虑。
他无法忘记那些因情绪失控而酿成的悲剧。战场之上,武器的威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理智与判断。一把锋利的刀,在理智的手中,可以精准地切割目标;但在失控的情绪中,却可能伤及无辜,甚至反噬自身。叶菲姆手中的30毫米机炮与14.5毫米重机枪,正是这样的“刀”。它们的威力,足以改变战局,但也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推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陈树生深知,情绪的力量,往往比武器的威力更加可怕。它可以让人在瞬间失去理智,可以让人在愤怒与绝望中做出无法预判的举动。而叶菲姆,这个能力出众却锋芒毕露的年轻人,是否会在情绪的驱使下,将手中的武器对准错误的目标?是否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将整个团队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些问题,如同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地扎在陈树生的脑海中,令他无法释怀。
他无法完全掌控叶菲姆的情绪,也无法预判他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但他必须尽一切可能,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战场之上,容不得半点侥幸,也容不得任何一次情绪的失控。因为,一旦失控,后果将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败,更可能是战略上的崩溃,甚至是整个团队的覆灭。
陈树生的目光变得愈发凝重,仿佛透过眼前的局势,看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变
陈树生突然想起萨拉热窝围城战的旧档案——那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役,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浸透,每一片废墟都见证着生死的较量。
档案中记载的那支队伍,原本是防线上的中坚力量,却在某个夜晚因为指挥官的失控,将仅有的两辆装甲车开去撞向敌方据点。
原本是守城的硬骨头,左翼阵地全靠他们撑着,连敌方的坦克集群冲了三次都没啃下来。
可偏偏在第三个月的某个雪夜,一切都变了。
档案里没写具体是因为什么——或许是前一天丢了通讯站,或许是断了三天补给,只说指挥官把指挥棒往地图上一摔,红着眼喊要“跟他们拼了”。
现在想起来,那决策简直是疯了。手里就剩两辆装甲车,还是凑了半箱油的老型号,连反坦克导弹都没备够,居然要去撞敌方的火力据点。搁平时,这种方案连提都不会有人提,可那天夜里,理智像是被冻住了,只剩下一股冲劲。档案里的描述很简单:“装甲车驶出阵地时,雪地里的车灯像两团微弱的火,没走三里地就被敌方的雷达锁定。”
接下来的事,光看文字都觉得疼。第一辆装甲车的履带刚碾过敌方的拌雷区,就被反坦克导弹炸飞了轮子,装甲板像被撕开的铁皮一样卷起来,里面的士兵连呼救的信号都没发出来;第二辆想绕路冲过去,结果刚到据点外围,就被重机枪扫中了油箱,整辆车瞬间变成火球,在雪地里烧得噼啪响。那两团火,在雪夜里亮得刺眼,也把防线的口子给烧出来了。
没人在档案里写那个指挥官后来的下场,但纸页间的墨痕都透着可惜——两辆装甲车毁了是小事,关键是左翼阵地的火力支撑没了。敌方本来就盯着这个缺口,第二天天刚亮,坦克集群就顺着这个口子冲了进来,跟决堤的洪水似的,挡都挡不住。原本能守住的阵地,不到半天就丢了一半,士兵们退得连背包都顾不上拿,之前三个月的坚守,全成了泡影。
档案的最后一页,有个不知名的人用铅笔写了句批注:“有时候,守住比进攻难。”这话没错。
那支队伍不是不够勇敢,也不是装备太差,偏偏栽在了一个失控的决策上。两辆装甲车、几名士兵的命,换的是整个防线的崩溃,这种代价,太重了。陈树生把残页放回桌上,夜风又吹了过来,带着点寒意——他得记住这个教训,不管局势多急,那根理智的弦,绝不能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