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深层注意(2/2)
博舟说道:“我准备给她家画幅画镇镇宅。”
我突然笑了起来,说的:“啥?你画画?你会画画吗?”
博舟白了我一眼,继续摆弄手机。
我说道:“哥,你是不是有点喜欢那个女的啊?如果你喜欢跟我说,我直接把她调到我们酒店让她干前台,工资绝对比她现在拿的高。”
博舟一听将手机放桌子上说道:“我正有此意,晚上回去问一下她,如果她愿意来你们酒店上班,你就把她招过来吧。”
我愣了一下,博舟难道真喜欢那女的?
我说道:“哥,你真喜欢那女的啊?你是个道士啊,你可不能破戒啊。”
博舟瞪了我一眼,说道:“操,你真他妈欠揍啊,本道爷又不像你这渣子,心里没那么肮脏。”
我问道:“那你为啥要这么帮那女的啊?”
博舟笑了一下,问道:“你知道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吗?”
我说道:“当然是他想把他知道的天机告诉世人啊。”
博舟说道:“错,是因为老子愿意。”
我被博舟的话弄懵了,他这是啥意思啊。
旁边的王梦突然笑了一下,我用询问的眼神看向王梦。
王梦说道:“亮子,博舟哥哥调侃你呢,他说他帮那女的是他愿意帮。”
我回味了一下博舟的话,突然明白了,这死牛鼻子小道确实在调侃我,我对博舟说道:“操,你竟然连你的祖师都拿出来开玩笑,你完了,你这个不尊师门,不孝顺的假道士。”
博舟笑了一下,说道:“那女的是个好人,好人不应该受那种无妄之灾。”
我问道:“你是咋看出她是好人啊?”
博舟说道:“至于我是咋看出来的?我就是给你说了你也不会懂的,你就当我会相面和望气吧。”
我调侃道:“切,这逼装的,不了解你的以为你是什么道家高人呢。”这句话纯粹是我对博舟的调侃,算是为了打击他而提高我自己,谁叫这家伙时常让我吃瘪,哈哈哈。我了解博舟,这家伙的眼睛能看见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但这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能力,我也能看见大部分人看不见的东西,这东西叫疾病,我能通过人的行走坐卧、面色、呼吸等大概能分析出他的身体哪里出了问题,这是中医四诊中的“望”诊,也是属于中医四诊中的最高诊断手段。我刚拜师的那几年,师父几乎每天都会带着我上街指出一些行人身体存在的问题,同时师父也会给我讲他是从哪方面看出行人的疾病,这种“启蒙”教育给我打下了比较好的“望诊”基础。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能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东西,说是看到也不是很贴切,准确来说是注意到。
譬如常年卖鞋子的商人,他见一个人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这人所穿的鞋子,又比如一个技术很好的电焊工,走在马路上看见焊接过的地方会不由自主多看两眼,又比如一个非常喜欢首饰的人,在街上看见带首饰的行人,总会多看两眼。所以说,这人的职业或者爱好不同,注意点就不同,注意点不同使得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也不同。
博舟的“看见”是基于他从小的修道,我的“看见”是基于我从小的中医学习,而博和的“看见”是基于他从小对风水学问的学习,就拿上次博和带我去陇南“旅游”,爬山时我的注意力几乎都是小动物,而博和的注意力则在风水上。
因为学识、地位、爱好等等的不同,造就了我们的注意力会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说每个人看见的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但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觉得心中这世界的样子是咋样的,那这个世界就是咋样的。
既然说到这,我说一下抑郁症,抑郁症在我所学的中医知识中认为是少阳枢机不利造成的,根据这个病因去施治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但通过近年来我的研究,我觉得造成抑郁症真正的原因来自于眼睛,肝开窍于目,肝又和胆为表里,所以抑郁症来源于眼睛,显现在少阳,最后表现出的“奇怪”的行为。
这里我说的“来源于眼睛”不是说五邪之气从眼睛中进入的,而是因为眼睛注意的东西不同造成的,我这里说的注意跟看见是不同的,注意是一种行为,而病理性的看见可以称为“幻视”,关于“幻视”我后文中会细讲。
举个例子啊,正常人走在大街上时,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五颜六色的,但我们不会过多的去注意五颜六色中的某一色,而有些抑郁症的患者在没被诊断出抑郁症之前,他看见的街道虽说也是五颜六色的,但他的注意力总会在一种颜色上,久而久之,这种颜色无限放大会导致他不去注意另外的颜色,这时候就出现了抑郁症的表现。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例子,抑郁症的患者的眼睛注意的地方不只是有颜色一种,有注意行人举动的,有注意行人眼神的,有注意行人说话的等等。
话又说回来,这种极端注意一类“东西”和“颜色”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有些具有特殊才能得天才就是这种类型,所以有些天才就会伴有抑郁症的表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嘛。
道家有种修行的法门中有一层功法能自我治愈抑郁症,这一层功法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深层注意”,简单解释就是从早晨眼睛睁开的那一刻就要详细看所处环境中的各种颜色,从房间衍生到家门外,从小区衍生到整个街道、最后是山川河流,因为只要深层次注意到身边的各种颜色,总会看见美好,美好是治愈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本。
就拿我们旅游来说,有些人花大价钱去了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刚去那个地方感觉景色很美好,但转了一会后便觉得“也就那样”,旅游结束后只是感觉到乏味和累。但有些人去了趟居住地周边的山脚下走了一圈,就觉得心旷神怡,全身都放松了。这就是能否深层次注意造成的。
再美好的环境不去深层次注意,总是不美好的,再不美好的环境,只要去深层次注意,总会发现各种美好的。
放慢脚步、细心观察、用心体会,总会发现这世界的美好,但物欲横流的环境中,我们很难放慢脚步去细心观察,脚步越来越快,走得越来越远,但我们却越来越空虚,我们总会以“得到”去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回过头发现我们在不断得到的同时又在不断失去。
年少时总是盼望着长大,长大了又希望回到年少,盼望长大中我们失去了童年,希望回到年少中我们又忽略了身边那些美丽的人和美好的事物。
近年来对疾病越发研究深入时,我越发觉得曾经张哥在诊所小院里给我讲的那个故事是正确的(故事在196章),或许疾病的产生本就是天道规律,因果循环中疾病何尝不是一种“果”呢。
或许从研究用外力手段治愈疾病那一刻起估计已经是走偏了,离“道”越来越远了。疾病是“果”,想着借助外力去治愈疾病不就是“惧果”嘛,大道是“畏因”不“惧果”,而“人道”则是“惧果”不“畏因”。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现在人很熟悉的词——“养生”,我觉得我们所谓的“养生”好像也是走偏了,一说“养生”便会立马想到各种补药,但借助外力的“养生”跟借助外力的治愈疾病又有什么区别呢?
学了一大圈,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中医,我貌似又回到了起点,回到了《皇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年少时我觉得“上古天真论”这一篇虽说写的很好,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有种行话、套话和大道理的感觉,如今我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如果“上古天真论篇”是大纲,那么《道德经》就是深入解释和行为指南。
好了,这篇就到这里结束吧,总感觉又是写了一大堆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