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的故事里有你 > 第730章 亲家饭局

第730章 亲家饭局(1/2)

目录

张淑芬挂了微信语音,指尖有些发凉。她拉开床头柜抽屉,取出那瓶熟悉的降压药,抖出一粒含在舌下。药片的苦涩在口中弥漫开来,却不及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滋味。

手机屏幕又亮了起来,是儿媳妇杨小雨发来的消息:“妈,我妈特意说了给您点您爱吃的糖醋鱼。”张淑芬盯着那行字,眼前浮现出上次那盘甜得发腻的糖醋鱼,亲家周美琳笑眯眯地说“女人就得多吃甜的,显年轻”,转头又补了一句“不像你总吃清淡的,看着显老”。

“怎么了?又是亲家请吃饭?”丈夫王建国从阳台走进来,手里还拿着浇花的水壶。

“嗯,我推了。”张淑芬站起身,把手机塞进口袋,“说晚上要给你熬中药。”

王建国点点头,没多问。他们夫妻俩三十多年的默契,有些话不必说透。他转身继续去侍弄阳台上的几盆兰花,那是他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张淑芬望着丈夫微驼的背影,想起上次饭局上周美琳评论他穿的那件夹克是“地摊货”,王建国只是憨厚地笑笑,没辩解那是女儿去年父亲节送的礼物。

厨房里的中药罐确实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那是调理王建国腰椎的方子。但更多时候,这成了他们拒绝饭局的借口。

不到十分钟,儿子的电话就打来了。

“妈,你怎么又拒绝了?我丈母娘都问好几次了,说是不是她哪里得罪你了。”儿子王磊的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焦急。

张淑芬握紧手机,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你忘了上次她怎么说你爸的?说你爸穿的夹克是地摊货,不如她给老张买的名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儿子无奈的声音:“那都是玩笑话,你别往心里去。”

“玩笑话?”张淑芬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上次吃饭她拿出手机翻照片,全是她旅游的朋友圈,一边划一边说‘这是我去云南住的五星酒店,那是去海南玩的游艇,你们这辈子没去过吧’。你爸回来后闷了一晚上,说以后再也不去了。”

王磊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妈,我知道她有时候说话不太好听,但她心眼不坏。她就是爱显摆,没恶意的。”

“我知道没恶意,但我听着堵心。”张淑芬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小区花园里嬉戏的孩子们,“你跟你媳妇说声谢谢,我们心领了。”

挂断电话后,张淑芬站在窗前久久不动。她想起上周在超市遇见老同事,对方羡慕地说她“好福气,儿子有出息,亲家又这么热情”。她只能苦笑点头,心里的苦楚无人能懂。

其实张淑芬也尝试过维系这段亲家关系。上个月周美琳生日,她特意去商场挑了条羊绒围巾,花了她将近半个月的退休金。谁知周美琳接过礼物随手放在一边,说:“我侄女给我买的都是国外牌子,这个摸着手感一般。”那一刻,张淑芬感觉自己所有的好意都被轻飘飘地否定了。

下午,杨小雨又发来微信,这次附了一张糖醋鱼的照片,色泽鲜亮,看起来确实诱人。“妈,菜已经上桌了,您真不来尝尝?”

张淑芬回复:“晚上要给你爸熬中药,下次吧。”发送完毕后,她鬼使神差地点开了杨小雨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十分钟前发的,周美琳搂着女儿和女婿,三人对着镜头笑得灿烂。配文是:“一家人就得热热闹闹。”张淑芬心里像被什么刺了一下,轻轻放下手机。

阳台上传来王建国压低声音打电话的语气:“你跟你媳妇说,不是我们摆架子,实在是跟你丈母娘吃饭太累,每次回来都得缓好几天。”

张淑芬知道,丈夫这是在跟儿子通话。她从未告诉王建国,每次饭局后,她都需要默默消化好几天那些看似无心却伤人至深的话语。周美琳总会“关心”他们的退休金够不够花,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甚至问起他们给孙子准备了什么礼物。每次听到这些问题,张淑芬都觉得自己像被剥光了暴露在人前,所有的不足和窘迫都被放大审视。

最让张淑芬难以接受的是,周美琳总会有意无意地提起他们小区的老旧,暗示他们应该搬去更高档的社区。而事实上,这个两居室是张淑芬和王建国工作三十多年换来的家,每一处都充满了回忆——女儿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学会走路的,儿子就是在那面墙上量身高留下的划痕。但在周美琳的话语里,这里仿佛成了一个需要被遮掩的耻辱。

令张淑芬没想到的是,亲家母周美琳竟然直接打来了电话。手机屏幕上闪烁的名字让她心跳加速,她犹豫了很久,直到铃声快要结束时才接起来。

“老姐,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我真心想跟你们处好关系,总拒绝多生分。”周美琳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一丝委屈。

张淑芬握紧手机,深吸一口气:“最近身体不好,等好些了我请你。”她终究没能说出真正的理由。

周美琳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那行,我给你留了罐蜂蜜,让儿媳妇带给你,进口的。”

挂了电话,张淑芬看着茶几上那罐周美琳上次送的进口奶粉,还未开封。王建国走过来坐在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其实咱们也没错,亲家之间没必要勉强凑一起。”

话虽如此,但当张淑芬再次翻看儿媳妇朋友圈里那张合照,看着周美琳紧紧搂着杨小雨和王磊的样子,心里还是泛起一阵酸涩。她不禁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是不是应该为了孩子的幸福,忍受这些小小的不愉快?

晚上王磊回来时脸色不太好,他说丈母娘有点不高兴,觉得他们不给面子。张淑芬把中午剩的菜热了热,摆在桌上:“我不是故意的,你要是觉得为难,以后她再请客,你就说我们回乡下了。”

王磊没说话,扒了两口饭就放下筷子走了。门关上的那一刻,张淑芬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她收拾着碗筷,想起儿子小时候总是津津有味地吃她做的每一顿饭,如今连坐下来好好吃顿家常菜都成了奢望。

夜深了,张淑芬还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周美琳送的蜂蜜罐,心里乱糟糟的。人家好心请客,她一次次拒绝,确实说不过去。可一想到饭桌上那些攀比的话,那些让人不舒服的提问,又实在提不起劲赴约。

王建国洗了水果过来,放在茶几上:“别想了,下次她再请,我去应付。”

张淑芬摇摇头,知道他比自己还不爱应酬。王建国退休前是中学教师,性格内敛,最不擅长的就是应对周美琳那种咄咄逼人的热情。上次饭局上周美琳问他退休金多少,他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个具体数字,回家后自责了好一阵,说给儿子丢脸了。

“其实我也明白,亲家之间该客气,可这种需要委屈自己的客气,到底有没有必要?”张淑芬像是在问丈夫,又像是在问自己。

王建国沉默了一会儿,说:“咱们这年纪,图个心安就好。”

就在这时,杨小雨又发来微信,说她妈决定以后每周都请他们吃饭,直到他们去为止。张淑芬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不知该回什么。拒绝吧,怕儿子为难,怕亲家真的生气;答应吧,又怕自己吃顿饭再气出病来。

难道亲家之间,非要靠频繁的饭局才能维持关系吗?不想委屈自己,真的就是不懂事吗?

那一晚张淑芬睡得极不安稳,梦里全是饭局的场景——周美琳不停地给她夹菜,一边夹一边说“这个很贵的,你们平时吃不到”;王建国低着头一言不发;儿子和儿媳妇尴尬地笑着;而她则憋着一口气,怎么也喘不上来。

第二天清晨,张淑芬早早起床,给王建国熬好中药后,独自下楼散步。小区花园里,几个同龄人正在打太极拳,她找了个长椅坐下,看着他们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出神。

“小张,这么早?”邻居老李散步经过,笑着打招呼。

张淑芬勉强笑了笑:“睡不着,出来透透气。”

老李在她旁边坐下:“看你愁眉苦脸的,遇到什么事了?”

张淑芬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亲家请饭局的烦恼简单说了一下。

老李听完哈哈大笑:“我还以为什么事呢!这不简单吗?她请你,你也请她啊!选个你熟悉的地方,点你会点的菜,主动权在你手里,不就行了?”

张淑芬愣了一下,这个简单的建议仿佛一道光,照进了她多日来的困扰中。是啊,为什么总是被动接受或者拒绝呢?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

回到家后,张淑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建国。王建国起初有些犹豫:“咱们请她去哪儿?她那嘴那么挑,一般的馆子怕是看不上。”

“就在家里请。”张淑芬下定决心,“我做几个拿手菜,简单实惠。”

王建国想了想,点头同意了:“也好,家里自在。”

说干就干,张淑芬当天就给周美琳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周末来家里吃饭。电话那头的周美琳显然很惊讶,但很快便欣然接受了邀请。

接下来的几天,张淑芬忙碌起来。她重新整理了客厅,换上了新买的桌布,甚至和王建国一起给墙面刷了层新漆。她拟了一份菜单,全是自己拿手的家常菜——红烧排骨、清蒸鲈鱼、麻婆豆腐、蒜蓉青菜,还有王建国最拿手的西红柿鸡蛋汤。

王磊和杨小雨听说这个消息后都很高兴,主动提出要早点过来帮忙。张淑芬婉拒了,说她能搞定。

周六上午,张淑芬在菜市场精心挑选了最新鲜的食材。回到家后,她系上围裙,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切菜、调味、炖煮,厨房里弥漫着熟悉的香气。王建国在一旁打下手,偶尔递个调料或尝个咸淡。

“记得少放盐,你血压高。”王建国提醒道。

张淑芬笑了笑:“知道,亲家母口味淡,我注意着呢。”

下午四点,门铃准时响起。张淑芬深吸一口气,擦干手,走去开门。周美琳和丈夫张大力站在门外,手里提着水果和礼品盒。周美琳穿着一身名牌连衣裙,妆容精致,与张淑芬朴素的围裙形成了鲜明对比。

“快请进,家里小,别介意。”张淑芬侧身让客人们进来。

周美琳进屋后迅速扫视了一圈,目光在刚粉刷过的墙面上停留片刻,笑着说:“老姐家收拾得真干净。”

王建国招呼张大力坐下,两人聊起了最近的新闻。张淑芬注意到周美琳正打量着客厅的布置,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